战国秦长城|万里长城今安否( 二 )


近日,采访人员奔赴长城沿线的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7省区市,在万余公里的行程中,处处听到来自基层的忧虑 。
“2019年春天,游乡口一个敌楼在报修缮方案的时候,坍塌了 。”河北省迁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说 。
缺水的忧伤
长城沿线保留下2000余座关堡 。这种过去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是长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特色的民居村落,有的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助马堡村就是其中之一 。
4年前,村民自豪地在南门外立了一块介绍堡子的碑:助马堡是明长城山西段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嘉靖二十四年迁址重建于此,隆庆六年建助马堡马市,经万历年间扩建、包砖、完善配套,形成现有“日”字形规模,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并称“塞外四堡”,明清时期享有“金得胜、银助马”的美誉 。2016年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
两年前,南门楼得到修缮,保存下大片精美砖雕 。两根石旗杆矗立在一条街边,一根已折断,另一根上还能辨出“显忠遂良”四个大字 。残存的钟楼墙体上出现道道裂痕,但砖石堆砌整齐划一,彰显着上乘的工艺和质量 。这里有日军侵华的痕迹,也保留着郭北宸烈士的故居 。
“白面、大米、豆面、莜面……”小商贩从喇叭传出的叫卖声激起村里土狗一阵狂叫 。村中部分水泥路已坏,车辆经过尘土飞扬 。路灯由离乡村民捐赠,临街的不少老房子锁着门,不时能看到“墙体危险,注意安全”的提示牌 。村里没有学校,几乎看不到嬉戏的孩子和年轻人 。
当繁华落尽,当年戍边将士、工匠、商人的后代继续生活在堡内 。在古老与现代的对视中,年轻人走出村庄追求更好的生活,老人们在堡内守望这个并不富庶的家园 。目前只有约三分之一人口常住助马堡 。
中午饭点,一位大爷从街上一个接水点一桶一桶往家提水 。下午1点后村里将不再供水 。在不少乡村早无用武之地的水桶水缸,在助马堡却是家庭必备 。
这座古堡充满缺水的忧伤 。
69岁的解根喜是村里的放水员 。他每天要把澄沙水从井里往蓄水池抽3次,才能在11点至13点间集中放一次,每月有500元工资 。离水源较远的农家,夏天有时候一连几天没水 。
虽然从小就离开家乡,在大同市工作的边玉却为助马堡的水操碎了心 。经过多次打报告沟通,一口新井正在打造中 。“盼望建一座水塔,这样能实现24小时供水 。”
边玉的祖上是从山东来戍边的,到他这辈已是第12代 。如今,不少族人已离开助马堡,他的老母亲还在堡内生活 。
“只要条件好起来,堡子就不会空 。”边玉乐观地说,助马堡空气好,能养鸡种菜,他计划退休后夏天回来住,已有两户在外居住的村民回乡翻修老房子 。
从东门走出助马堡,危险的堡门已得到抢修 。今年正月,东门上方掉下几块砖差一点砸到行人 。
回首望,这座沧桑的古堡和一座座上锁的老宅院是否也能幸运地得到修缮?等来归乡人?
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民生与文保的冲突 。
作为文保单位,除本体不能随意拆建外,长城关堡还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其中搞房屋翻建、水电暖等工程建设需要做规划并审批,这部分资金成为问题 。
孤山堡是陕西府谷县的一座明代关堡 。岁月长河里,这里曾孕育出不少忠臣名将,至今仍流传着佘赛花与杨继业的爱情故事 。
“甲士解鞍休战马,农儿持券买耕牛 。”明代三边总制杨一清巡视孤山堡后,曾赋诗写下军民生活的景象 。几百年后的今天,长城与民生却发生了碰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