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痘|假如回到了古代,哪些人会获得诺贝尔奖呢?( 三 )


当王昭君适应了生存问题以后,她就开始教当地的妇女们缝衣织布,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作为和亲的使者,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关系也很亲密,他们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伊屠智牙师,这个孩子后来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 。呼韩邪单于曾经还很认真地教育他的子孙们:“你们要永远和西汉的朝廷友好相处 。”
如果王昭君和亲的故事就到此结束,这个诺贝尔和平奖或许还不具备说服力 。在王昭君和亲三年后,即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的儿子雕陶莫皋被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他提出想按照匈奴的风俗迎娶王昭君为妻 。
当时王昭君就感觉“毁三观”,她立刻给汉成帝上书,请求回到汉朝 。汉成帝没同意,在给王昭君的敕书中明确表示“从胡俗”,意思就是:你既然已经嫁到了匈奴,那么你就按照匈奴那里的风俗吧,再嫁一次!就这样,为了维护汉匈两族的友谊,即使内心再不愿意,王昭君依然遵从了匈奴的习俗,成为了复株累若鞮单于的阏氏 。
在王昭君出塞后,汉朝与匈奴维持了将近五十年的友好关系,这与王昭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据载,当时汉匈之间还出现了“人众炽盛,牛羊布野”的画面,中原地区的百姓们安居乐业,种满了庄稼,而塞外的草原人畜兴旺 。
与此同时,匈奴人还用马、牛、羊、骆驼去换汉族人的农副产品、农具以及手工业制品,现如今出土的一些文物就是对当时这片祥和景象的有力证据 。在王昭君死后,她的子孙后代都秉承她生前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汉匈两族的和平与友好 。后匈奴单于多次朝汉,且派侍子入朝 。所以说,昭君出塞才不是文学作品里“嘤嘤嘤”地边走边哭,而是开启了一段气势磅礴的民族和平友好之路 。
古代的诺贝尔和平奖,王昭君当之无愧!
文学奖 白居易
每年诺贝尔奖评审阶段,最受人们关注的便是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文学距离我们不遥远,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古代的历史中,想要颁发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那可是很费脑子的,毕竟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但,如果把古代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白居易,也算是众望所归 。
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关于白居易的八卦,那就是他每次写完诗以后,都会读给家门口或者路边的老奶奶听,老奶奶能听得懂的诗,才能“过稿” 。从前,我们会认为这是白居易在诗歌语言上的追求,但结合了白居易其余的作品以及生平事迹来看,白居易实际上是在用他的作品关心老百姓的命运与生活 。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比如《买花》中的“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这些诗歌全部来自于白居易日常生活中细腻的观察与触动,他是带着一颗悲悯的心去写百姓真实的故事,同样也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希望通过这些诗歌能给当权者带来一些反思 。
当然,有人会说:“会写这种诗歌的人还有很多啊!为什么偏偏把古代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白居易?”
除了这些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诗歌以外,白居易还为女性写了很多作品,这在他生活的时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在白居易写的这些女性诗歌中,我们发现白居易是一名真正的“妇女之友”,他会为很多女性鸣不平,并且这种“不平”是出自他内心的悲悯,但这种悲悯并没有居高临下 。
如《井底引银瓶》,白居易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为了自由爱情和爱人私奔,结果备受屈辱和痛苦的故事 。白居易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世上所有女子:亲,如果没有任何保障就跟男子私奔是很危险的哦!这种关系就像井底的银瓶一样易碎,请广大妇女同志珍爱生命,远离渣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