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中国科幻IP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采访人员 郑金武
“科幻IP的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 , 将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 。”这是日前举行的2021中国科幻大会“中国科幻IP生态培育与产业布局”论坛上 , 专家学者得出的共识 。
在此次论坛上 , 他们探讨了如何挖掘科幻IP创意、构建科幻IP的全产业链体系和生态 , 探索中国科幻IP的独特发展模式 。
推动科技与科幻融合
IP原本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缩写 , 在互联网语境下 , 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如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 。
在北京联合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金韶看来 , “科幻IP有四重价值 , 包括创作、创意、创新、创想四个层面 , 形成多元协同的全产业链体系” 。
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产物 , 科幻IP的科技因素不可或缺 。那么 , 科技如何介入科幻影视等的创作呢?
“科技介入最好是在科幻影视创作前期 , 让科技工作者把关 , 主要查找‘硬伤’性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星河说 。
在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拍摄中 , 摄制组邀请了世界级科学家基普·索恩担任科学顾问 , 进行全程指导 。
星河表示 , 在科幻影视制作中 , 科技工作者与导演的冲突往往比较大 , 因为科技工作者是比较严谨的 , 不允许有超出其认识范畴的内容 。“建议科技介入可以围绕早期框架展开 , 对后期制作不能太挑剔 。”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中心主任张之益目前正在开展利用信息技术等开发可视化产品的研究 。他表示 , 应推动科技在科幻IP培育中的应用 , 因为“科幻产业是典型的文化科技融合型内容消费产业 , 科幻内容的视觉化表达与工业化生产是科幻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基础决定要素” 。
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 , 《流浪地球》《上海堡垒》等国产电影为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
【IP|中国科幻IP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但目前我国的科幻电影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预期 。“科幻电影真正确立并成为一种类型 , 往往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 , 有望在5~8年内完成这一过程 , 但前提是提供足够多的供给品 。”导演张小北说 。
张小北指出 , 发展中低成本科幻电影是一条重要道路 。“许多科幻电影往往投资数亿元资金、耗费长时间 , 最后却‘命悬一线’ 。一旦失败 , 意味着这个类型就会遭遇巨大挫败 。”
“因此 , 要走中低成本科幻电影发展之路 , 降低试错成本 , 寻找更多的市场可能性和道路方向 。同时 , 科幻范畴可以再扩大一点 , 先把市场做起来 , 先有存量 , 再具体划分类型 。”张小北说 。
星河也指出 , 目前国内的科幻电影 , 要么是科技含量特别低 , 要么就是特别高深“烧脑” 。“不妨先走点老套路 , 学习借鉴好莱坞等发展电影市场的经验 , 然后再创新 。”星河表示 , “一开始就创新 , 功耗会比较大 。”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2020年 , 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 , 即“科幻十条” , 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 , 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 , 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