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三代人绝活育成火箭“大心脏”( 二 )


工作以来,杨峰先后完成了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代表的数十种型号火箭发动机数以万计阀门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产品始终保持100%合格率 。
杨峰调侃说,“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偷懒’,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从前是加班加点抢任务,现在是依托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 。”
工作30年来,杨峰各种发明创造超过100项,仅专利就有12项 。同样,这些年来,杨峰以身作则培养年轻人创新意识和能力,从1998年至今,他传帮带过50多名徒弟,徒孙也超过了30名 。
新青年新挑战 从传统手工技术转向“高精尖”
近些年,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批超精密、高精端设备开始在生产中投入使用,传统以手工为主的加工方法需要向新技术应用和新设备加工方面转化,这对于新一代青年航天工匠形成了新的挑战 。
2009年,80后蔡帆进入7103厂,成为一名数控铣工 。创新智造、敢打敢拼成为他身上的标签 。
2011年的一天,蔡帆在车间看见几个车工正在流水加工一个八通零件 。蔡帆说,当时,加工一件八通零件需要占用5台设备,更换5套组合夹具,前后装卸6次,才能完成零件上6个螺纹嘴的加工,不仅程序繁琐,加工周期长,而且产品质量不易保证,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 。
蔡帆决定改进传统加工方法,为此,他向师傅杨峰提议能不能利用数控铣床一次性加工零件 。
在杨峰的支持和指导下,蔡帆正式申报了《八通的加工方法改进可行性分析》 。然而,鉴于螺纹嘴喇叭口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很高,很多同事质疑数控铣床能否实现 。
对此,蔡帆顶住压力一次次反复尝试,从自己设计刀具和工装入手,最终成功利用四轴加工中心以铣代车一次性加工6个外螺纹嘴和内腔 。
如此一来,1台设备代替了5台设备,1次装夹完成车床6次装夹的工作量,不仅零件加工精度高,产品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有效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使得加工效率提高3倍 。
后来,《八通加工方法的改进》在工厂全面推广应用 。
在探月工程系列发动机中,直径小于0.12毫米的微孔加工技术相当有难度 。其中关键在于要选配钻头刃磨、刃具材料,确定切削用量参数 。
面对新型的高温合金、铍青铜及复合材料,蔡帆吃、住在车间,铆着劲“吃”下这个难题,终于成功在设备上完成了直径0.08毫米、深度0.7毫米、空间位置精度0.02毫米的零件加工 。
入职以来,蔡帆曾两次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一次在山西太原,一次在海南文昌 。蔡帆说,当他望着火箭倒数、点火,再望着火箭飞向太空时,心中有紧张、自豪,更想情不自禁地大声高喊,喊出自己参与火箭动力系统研制的骄傲之情 。
如今,入厂12年的蔡帆逐渐形成一套“快、巧、精、好”的加工技艺,成为7103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
新时代需要新工匠精神 从制造到智造迎来蝶变
2014年,刚刚入职7103厂25车间的董明明接到了第一项任务 。
师傅交给他一根大约300毫米长、直径80毫米的圆柱体铁棒,让他手工锉削成一根边长50毫米的长方体,并且要求长方体的6个面在平面度、垂直度、直线度等精度上达到正负0.02毫米以内 。
董明明心里明白,自己作为一名装配钳工,这是师傅有意考察一下他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是钳工的重要基础 。
董明明先将铁棒夹在虎钳上,而后拿起锉刀像雕琢一件精美器具一样一点点锉着铁棒表面,从弧面变成平面,边锉边测量 。
两个星期后,董明明交了差,“师傅很满意,而且在粗锉、精修的过程中,杨峰大师亲自过来指导、矫正我锉刀的拿法及手的按压方法、站立的姿势,告诉我动作要协调自如,干活不能用蛮力,要学会动脑筋思考,找到技巧 。”董明明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