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警惕!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不良商家诱青少年“入坑”

“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做的也要创造条件做”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近日调研发现,在暑期竞争白热化的医疗美容市场,部分商家不顾医疗原则,一边在社交平台用“做不了学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等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一边用“1元医美”等营销擦边球引人“入坑”,医美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专家认为,医美低龄化趋势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也给其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建议通过立法规范未成年人整容行为(弥补生理缺陷的除外),对于违反规定的机构进行严惩,从源头上避免公立医院“关正门”、市场机构“开后门” 。
“要变美,先变鬼”?
“如果你不长痘痘就好了 。”高中时,经常有同学们这样评价余贝,这样的话成为她心中的“一根刺” 。
为了改变,2000年出生的余贝从高二开始跟着妈妈在一家日式医疗美容机构做皮肤护理 。
上大学后,她根据某个App的推荐,把大学城附近评分高的医美机构几乎都体验了一遍,包括微针祛痘、点阵激光治疗等 。最近,她计划尝试上万元一次的热玛吉,因为朋友圈的一位“医美大佬”说效果非常神 。
同样是“00后”的施嘉惠,在参加播音主持的艺考时得知考试对容貌有要求,就动了整容的念头 。父母最初坚决反对,但经不住她两年间频频诉苦、软磨硬泡,最后才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和资金支持 。
施嘉惠说,她先后打过瘦脸针和玻尿酸,每针在2500元至3000元,满18岁后做了隆鼻手术,目前累计医美消费约9万元 。
“手术全麻并不疼,但术后几天只能用嘴呼吸、脸很肿 。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变美先变鬼 。”她在某视频网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历程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25万 。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 。医美平台更美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 。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想变美的人最后都能如愿以偿,有些甚至适得其反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的民事判决书,1998年出生的张某某在未满18岁时,在母亲陪同下前往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做了双眼皮切开术,术后出现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并发症 。
第三方机构鉴定认为,该美容机构对张某某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与被鉴定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
教唆青少年“撒个娇”博取家长支持
人民网《2020医美行业舆情报告》提及的七大“痛点”中,“整容低龄化”赫然在列,采访人员调研发现,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
一是部分商家为牟利,广告轰炸、传播力强、渗透面广 。采访人员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多家医美机构客服的朋友圈里,看到大量针对青少年的医美广告,例如“高考结束,私信我改变,给大学同学来个一见钟情的感觉吧!”
宁波和平博悦美容医院客服小徐表示,假期很多孩子咨询医美项目,譬如割双眼皮、隆鼻、切痣,还有微针、光子嫩肤等 。有很多人问如果遇到家长不同意怎么办时,小徐的回复是“撒个娇试试” 。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整复外科负责人说,商业利益驱动下,各种夸张、欺骗、诱导性的“美丽话术”漫天飞,比如明明是开双眼皮,却说成是解决“倒睫”或“上睑下垂”,导致医疗行为的严肃性被严重忽视 。
“无论手术是否成功,给孩子们带来的危害都很大 。如果成功,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医美‘上瘾’;如果失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位医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