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种业翻身仗怎么打?万建民院士:品种是生物种业的芯片

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当下 , 发达国家以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生物种业发展 , 以此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7月27日 ,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分析了我国作物育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提出要积极发展生物育种 , 保护粮食安全 。
据万建民介绍 , 我国的种业市场潜力巨大 , 从1999年到2020年间 , 我国种业市场的市值从3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400亿元人民币 ,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 , 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 。种业总体态势趋好 , 目前自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5% , 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其中 , 玉米自主选育品种的份额比5年前上升5% , 达到90%;蔬菜自主选育品种比五年前上升7% , 达到了87% 。
与此同时 , 我们国家种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压力也空前巨大——
虽然近年来全球作物育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 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进入平台期 , 进一步提高单产难度加大 , 急需寻找新的增产技术途径 。
聚焦国内:首先 , 畜禽种业情形不容乐观 。部分优良品种的核心种源依赖进口 , 全部的白羽肉鸡祖代、大部分种牛精液和胚胎从国外引进;此外 , 高档蔬菜的种植也大部分依赖进口 。全球动植物种业巨头以直接投资、技术许可、产品出售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 以技术和资本优势对民族种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我国种业安全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
其次 , 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我国目前有5000多家农作物的种业企业 , 但是达到育繁推一体化、有能力从事科研的企业不足100家;畜禽育种领军企业约50余家 , 各类种畜禽场达到13000户 , 种公畜站近4000多家;总体来看 , 种业企业呈数量多、育种规模小 , 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能力分散、创新能力弱的特点 。万建民院士评价:“总体来看 , 种业科技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善 , 科技创新与市场脱节 , 尚未形成市场导向的高效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
面对当前的挑战 , 万建明院士表示 , 品种是生物种业的芯片 ,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 。因此 , 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 , 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 ,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商务产业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他建议:“要设计布局重大科技项目 , 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 , 加强种源科技攻关;加强种质资源研究 , 增强原始创新基础;强化基础研究 , 夯实育种源头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 引领生物育种技术发展方向;总而言之 , 要培育自主品种 , 把控种业发展主动权;争取产出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品 。”
【科协|种业翻身仗怎么打?万建民院士:品种是生物种业的芯片】据了解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 已育成新品种70000余个 , 实现6至7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 , 良种覆盖率达到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45%以上 , 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增长 , 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采访人员 张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