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深度交叉!医学发展如何借势而为( 四 )


而人体是非常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单一学科往往难以揭示其内在规律,需要多学科合作,采用新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集成以及新的理论突破 。
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 。生物医学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与材料、信息、工程等应用学科之间的交叉日趋紧密 。电子显微镜和冷冻电镜、新的组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许多过去无法识别的疾病如今变得简单可行,过去难以治疗的顽疾也有了治愈的希望 。
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数字医疗的迅速发展,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一方面加强“医疗+互联网”等智慧医疗的建设,方便病人便捷和安全就诊;另一方面利用海量医疗数据信息,加强基于大人群样本的真实世界医学研究 。新冠疫情期间,我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研究团队与材料工程学专家团队合作,将纳米胶体金、稀土探针等新兴材料应用到病原体检测体系的构建中,成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 。肾内科团队与新加坡等国际研究团队合作,通过采用新的遗传学技术,找到了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特有的易感基因,并进一步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IgA肾病患者IgA分子的晶体结构,探明IgA肾病的确切致病机制 。
多学科的前沿交叉汇集在生物医学领域,必将催生新的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进而从彻底上改变生命科学的面貌,并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生命医学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类健康做出直接贡献,更加重要的是它将促进科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健康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
风湿免疫|深度交叉!医学发展如何借势而为
文章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栗占国
跨学科交叉为风湿免疫病学发展“提速”
跨学科交叉对于风湿免疫病学的临床诊治和研究至关重要 。风湿免疫病多为病因复杂的疑难性疾病,从发病机制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无不需要学科间的合作和创新,如致病性分子的发现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 。而突破和灵感多源于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 。
正是与不同临床专科、医技学科的合作,风湿免疫病诊治水平才得到发展提高 。临床医生时常面对诊治中的问题,如早期诊断中的困难和治疗方法的缺乏,但却无力解决,而跨学科专家则可能通过创新技术和不同的方法,破译发病机制、发现关键致病分子和标志物 。
从近20年来的发展可见,风湿免疫病领域离不开跨学科合作,经典例证之一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靶点的发现 。由于TNFα在RA中的致病机制得到免疫学家的证实,推动了抗TNFα生物靶向药物的研发,并由临床进行验证,使之成为RA治疗的重要方法 。另一例证是我们在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中,通过与免疫学专家的合作,发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免疫细胞缺陷以及白介素—2(IL—2)的调控作用,经过与免疫学及药学等学科的专家合作,证明了低剂量IL—2治疗SLE的临床疗效显著,完成了从发病机制到治疗的临床转化,成为临床上SLE的治疗药物之一 。
跨学科、多专业交叉合作在风湿免疫领域已成共识 。从不同形式的小型交叉学科论坛、研讨会到跨领域的年会,搭建了多学科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最近,我们联合欧美、亚太国家等国际上10余位风湿免疫领域的知名专家形成共识并发表文章,呼吁本专业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推动风湿免疫病研究和诊治方法的“颠覆性创新”,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创新和突破,此举得到国际风湿免疫学界的积极响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