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二次产业浪潮下物联网如何破壁( 二 )


“人类历来生活在复杂多样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思维空间之中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第四个基本生存空间 。”宁焕生说 。为此,在典型物联网技术路线——“泛在连接”(感知/网络/应用)的基础之上,宁焕生提出了另一种技术路线——“空间融合”,即物联网作为桥梁推进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融合 。
【物联网|二次产业浪潮下物联网如何破壁】他表示,尽管物联网给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便利,但这两种技术路线均面临“爆炸性”的挑战 。例如,“泛在连接”的挑战有数据爆炸与有限感知的矛盾(感知层的技术瓶颈)、连接爆炸与高效通信的矛盾(网络层的技术瓶颈)、应用爆炸与精准适配的矛盾(应用层的技术瓶颈) 。“空间融合”的挑战有身份爆炸(物的身份识别瓶颈)与关系爆炸(物与物的连接瓶颈) 。从“泛在连接”+“空间融合”角度来说则存在服务爆炸 。
教育“破壁”助推创新发展
“如果说新技术应用是物联网的产业推动者,学术和科研就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原创动力 。”周立伟倡议,进一步促进相关学术思想的生长,为这场物联网战略盛会注入新生力量 。
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宁焕生表示,国内许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已设置物联网专业,大多课程按照“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技术体系设置 。根据教育部在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方面的两套指导意见,根据挂靠的学科不同,一些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偏前端,一些则偏后端 。
多位专家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近年来物联网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了许多人才,功不可没 。但针对这一领域的高度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教育也应进一步“破壁”,以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推进基础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 。对此,一些高校已经作出部署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夏元清介绍,北理工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书院制培养管理模式,设置睿信书院(信息科学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9大书院,新生进校第一年不分专业,培养综合发展能力 。同时,还设置了交叉课程 。例如,北京书院专门负责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和“高端人才贯通培养实验” 。
对于实现从基础教育到产业对接,张宁认为,在注重打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育 。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国际班为例,一方面,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必修课程不仅要学习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领域的课程,还要学习传热学、工程物理等方面的跨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参观实际工程项目、参与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等实践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前沿发展 。
“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我们的市场足够大,信息化发展速度足够快,走得相对靠前 。但高端传感器方面仍相对欠缺 。”宁焕生说 。他建议进一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物联网“泛在连接”和“空间融合”两个技术路线实现跨越发展 。冯丽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