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华容芥菜:把时间窖出酸的滋味丨星·鲜货( 二 )


华容芥菜为四大类中的叶芥 , 市售华芥多为小叶芥 , 少部分为大叶芥 。 新鲜芥叶肉质紧密瓷实整体水分偏少 , 植物纤维多 , 吃起来有强烈的芥辣味并稍带苦味 , 所以常加工为酸菜在厨房中使用 , 同时 , 深加工后的华容作为我们吃的“老坛酸菜”方便面中的“酸菜包”产地之一 , 提供了市面上60%以上的预包装食品中的酸菜包 。
传统芥菜加工技术1994年 , 华容县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将芥菜加工成梅梗菜(即酸菜)的技术 。

1、水泥池腌制法:这种方法规模较大 , 水泥池的规格为:长3m宽2.5m深2m 。 先将池内洗净然后开始腌菜 , 一层菜一层盐 , 逐层踏实 , 上下均匀 , 一般每100kg鲜菜加盐 4~5kg , 粗腌制~10 天 , 再翻动一次腌制第2次 。 翻池的目的包括散热、排除有害气体及使盐分布均匀 , 也防止局部腐烂 。 第2次按每100kg鲜菜(指腌制前鲜重)加盐3~4kg , 同样一层菜一层盐 , 上下均匀踏实 , 最上面用3cm厚的盐密封 , 盐下层33cm厚的菜可放防腐剂苯甲酸钠 , 其用量为1kg成品菜加0.6g 。 盐上层用薄膜封盖 , 薄膜上可堆3cm厚的老叶 , 过10天即可开池取用 , 也可久贮 。
2、传统土法腌制:选择地势稍高的地方挖下1~1.5m深坑 , 然后在坑内铺垫薄膜 , 再将备好的鲜菜 , 按每100kg鲜菜加6~7kg盐 , 依上述同方法一层菜一层盐 , 七下均匀踏实 , 大约厚lm左右 , 再用薄膜将上面封盖好 , 然后用土填平腌制坑 。 一般腌制半月后即可开坑取菜 , 用这种方法制作 , 保存期约一年 , 此期间坑内腌菜不会变质 。
3、家庭用缸腌制法:腌制方法基本同上述两种 , 只是家庭小规模腌制 , 其效果没有以上两种方法好 。 按照以上加工方法 。 一般每100kg鲜菜可腌制成65kg梅梗盐菜 。
2000年前后 , 华容县的芥菜加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大规模需求 , 华容芥菜急需将分散的、小规模的芥菜加工集中起来 , 进行工业化大生产 ,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
芥菜深加工技术的变迁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取消粮食统购 , 改革粮棉统销价格 , 华容县其他村镇农民看到种植蔬菜的效益走高 , 开始尝试种植芥菜 。
起带头作用的是一位名叫赵培林的企业家 。 据《华容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载 , 赵培林是华容县插旗镇人 , 1990 年他将自家仅有的 7 亩责任田全部种植芥菜 , 收割时 , 他尝试在菜地挖了两个地窖 , 用薄膜垫底 , 一层菜一层盐腌制后覆膜盖土 。 第二年春启窖时 , 芥菜仍然色鲜味美 , 市场十分抢手 。
赵氏窖腌芥菜大大提高了芥菜腌制的“吞吐”量 , 引发了农民扩种芥菜的热情 , 带动华容芥菜面积逐年翻番增长 。 随之而来的局面就是当地农制芥菜、商品芥菜种植面积在华容得以迅速扩大——从 1992 年 5 万亩左右扩大到 2010 年的 11 万亩 , 再到 2017 年 22 万亩 , 华容县大大小小的芥菜腌制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

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地窖腌制芥菜引发了一些新的亟待破解的问题 。 一方面 , 腌制芥菜的高盐残液横流 , 致使土壤盐碱化严重 。 另一方面 , 随着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 , 田头腌制的芥菜产品质量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 2004 年 , 华容县委、县政府整合当地 19 家作坊式芥菜加工企业 , 建设标准化芥菜腌制池 , 全力推进芥菜工厂化腌制 。
在插旗镇大大小小的芥菜腌制厂房里 , 一个个方正的腌制池里整齐地码放着几十条长方体条石 。 腌制池深5米、长6.5米、宽5米 , 条石下面压的是正在腌制的芥菜 , 每个腌制池可腌制 100—120 吨芥菜 , 像这样的采用室内集中腌制池腌制的方法算得上是一次创新 。 另外 , 2006年以来 , 华容县开始大规模种植华中农业大学开发的华芥3号、华芥6号 , 淘汰了一批种性退化、品质较差的芥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