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下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飞刀”来了

■采访人员 崔雪芹 ■柯益能
【飞秒激光|下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飞刀”来了】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激光——飞秒激光,它具有超快、超强和超宽频谱的特点,现在很多眼科近视矫正手术都用到了飞秒激光 。不过,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错综复杂,仍然存在很多疑问,连科研人员都琢磨不透它的“脾气” 。
1月21日,《科学》刊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建荣团队最新成果 。该研究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的空间选择性微纳分相和离子交换规律,开拓了飞秒激光三维极端制造新技术,首次在无色透明的玻璃材料内部实现了带隙可控的三维半导体纳米晶结构 。这将为新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提供新的方向 。
飞秒激光的惊人之处
飞秒是度量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也称为毫微微秒,1飞秒为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 。飞秒激光,顾名思义就是在飞秒的时间段内发出的脉冲激光,也就意味着能量在飞秒间释放 。
飞秒激光有何惊人之处?一是瞬时峰值功率非常高,二是能聚焦到比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空间区域内,使电磁场的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要高 。
这样的强度远远超过了原子内部相互作用的库仑场,所以,飞秒激光脉冲能轻易使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形成等离子体 。
正是因为具有超快、超强的特点,飞秒激光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环境、能源、医疗等各个领域 。“为什么飞秒激光能用来做眼部手术?因为眼部神经血管很丰富,手术需要稳、准、狠,而这把‘激光刀’干净利索,只对聚焦点区域产生作用,不影响周围环境 。”邱建荣说 。
揭开“飞刀”秘密
当将飞秒激光聚焦到透明材料内部时,会产生一系列基于多种高度非线性效应的物理化学动力学过程 。尽管飞秒激光有这么多用处,但是科研人员对其机理依旧知之甚少 。
邱建荣团队长期从事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高度原创的重要突破 。比如他们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折射率变化、偏振依赖纳米光栅、沿激光传播方向周期性纳米孔洞等新现象和新机制,开拓了空间选择性操控离子价态、直写三维光波导、析出和擦除功能纳米晶体等新技术,部分成果已经在集成光路、光通信等领域得到应用 。
取得这次成果的第一步是制备均匀透明玻璃 。“如果玻璃里面有一点气泡、结石或者条纹,就会影响折射率分布,最终导致基于多光子效应的光与玻璃相互作用效果的剧烈变化 。”邱建荣说,研究团队利用长期研究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成功烧制出了均匀的适合激光加工的前驱体玻璃 。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把飞秒激光聚焦照射到玻璃内部 。但是在试验初始阶段,邱建荣团队并没有找到规律,于是开启了他们一贯的“地毯式轰炸”模式,反复调整和试验 。
在经过精心设计和一系列优化后,该团队最终达成了理想的超快激光精雕工艺,成功在玻璃内部实现了组分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在“一瞬间”的时间尺度随心所欲完成结构和性能操控 。
接下来是如何进一步让激光在瞬间刻出由众多像素点构成的三维图案,如何利用透射扫描电镜观察比头发丝还要细得多的刻痕 。团队在踏踏实实的研究中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
将成为新一代的存储和显示材料
2019年,邱建荣团队第一次成功实现调控一种发光颜色 。经过系统研究,如今他们已经能调控多种发光颜色了 。
“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需要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 。”邱建荣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