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的栽培技术( 三 )


由于水仙株型高大 , 根系分布深广 , 故宜适当稀植 。 调查表明 , 在肥培条件较好的情况下 , 如适当放宽行株距、穴行距150~160cm , 株距50~60cm , 增加每丛株数3~5株 , 每亩种植2600~4400株 , 有利于培育较为高大而宽阔的树冠 , 投产后不仅能平面采 , 尚能立体采 , 个体植株产量高 。 由于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有较大的空间和营养面积 , 能防止茶树早衰 , 产量高并能延长高产、稳产的年限 。
(二)培育树冠建瓯等地茶农根据水仙品种分枝能力较弱的特点 , 采取定剪结合打顶方法 , 以促进分枝和增加芽头密度 , 即运用三次定剪、多次打顶、五年开采的措施培育树冠 。 具体做法是 , 在定植后一年的春前定剪第一刀 , 以后每年剪一次 , 连续三次定剪 , 每次定剪的离地高度分别为20~25、35~40、50~60cm 。 在定剪后新梢生长过程中 , 适当打顶采摘 , 以促进分枝 , 有效培养骨干枝的粗度、树冠高幅度和增加芽头的密度 , 定植后第五年正式开采 。 正式开采后的水仙茶树每年或隔年轻修剪一次 , 其作用是继续刺激萌芽 , 保持稳产和控制高度 。 多年采摘后的水仙 , 发芽力衰退 , 结节枝丛生时就需要深剪;当深剪无效时就需要树冠更新 , 闽北水仙的稳产年限一般可达10~15年 , 在高肥条件下有长达20年之久的 。
(三)耕作与施肥闽北水仙园地管理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耕作制度、穴轮作、间作、秋挖和客土法 。 此外 , 较为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 。
1、轮作和间作长期以来 , 闽北茶区多采用茶与杉、竹、榛等进行轮作 , 造成不是毁林种茶就是毁茶还林 , 经济年限短 。 近年来 , 建瓯、浦城等地以茶与太伯梨、合欢、杨梅、温州蜜柑等间作 , 茶山道路两旁则种上棕榈、柏、泡桐等行道树 。 调查认为 , 这种茶林配合的间作对固土护坡 , 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 加速绿化 , 实现茶叶生产园林化和现代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 值得在其他茶区应用推广 。
2、耕作和施肥闽北水仙定植时一般表土回沟 , 无基肥 。 开采前不施肥 , 要到开采达一定树龄后才开始施肥 , 一年一次化肥 , 几年一次有机肥 , 每年一次秋挖 , 三年一次“客土” 。
化肥施用时期为秋冬或春季前 , 年施纯氮10~15kg/亩、纯磷12~15kg/亩 。 如小桥霞抱黄栋窝水仙茶园1967年定植 , 1978年开始施肥 , 年施硫酸铵或碳酸铵50kg/亩 , 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00kg/亩 , 有机肥的种类有饼肥、土杂肥、鸭毛废渣等 。 有机肥效果甚好 , 如石砘西焙丰产片年施鸭毛废渣350kg/亩 , 崇安茶场水仙丰产片多年以来坚持年施150kg/亩菜饼 , 这些茶园都取得了高产优质的显着效果 。
客土的传统习惯起源于武夷山 , 而今流传整个闽北茶区 , 已被公认是乌龙茶区的耕作施肥方面的宝贵经验 。 客土能加厚土壤耕作层 , 提高肥力 , 为茶树提供多种矿物营养元素 。 闽北茶区群众认为茶园可以不施肥 , 但不能不客土 , 因为客土对茶树所起的作用是施肥所不能代替的 。 崇安茶场的丰产片每年秋冬季结合秋挖以红、黄壤心土作为客土 , 每丛茶树培客土100kg , 每亩客土35~40t 。
三、武夷肉桂的栽培技术(一)种植特点根据武夷山茶农经验 , 认为单株种植不易成活 , 多数都采用单行双株种植 , 移栽前先开深60cm、宽60cm的定植沟 , 然后施下牛粪、茶籽饼做基肥 。 由于肉桂分枝能力强 , 特别是在肥培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 , 分枝能力尤强 , 因此适当放宽行株距 , 有利于培育较为宽阔的高产树冠 。 据调查结果表明 , 行株距以150cm×50cm的种植方式较适宜 , 十年生茶树树高平均达1?郾45m , 树幅平均达185m , 根系分布深广 , 亩产达2500kg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