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宋代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

【原文】
点①:点茶不一 。 而调膏继刻②, 以汤注之, 手重筅轻, 无粟文蟹眼者, 调之静面点 。 盖击拂无力, 茶不发立, 水乳未浃, 又复增汤, 色泽不尽, 英华沦散, 茶无立作矣 。 有随汤击拂, 干筅俱重, 立文泛泛 。 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 指腕不圆, 粥面未凝 。 茶力已尽, 云雾虽泛, 水脚易生 。 妙于此者, 量茶受汤, 调如融胶 。 环注盏畔, 勿使侵茶 。 势不砍猛, 先须搅动茶膏, 渐加周拂, 手轻筅重, 指绕腕旋, 上下透彻, 如酵蘖之起面 。 正束星皎月, 灿然而生, 则茶之根本立矣 。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 周回一线 。 急注急上, 茶面不动, 击指既力, 色泽惭开, 珠玑磊落 。 三汤多置 。 如前击拂, 渐贵轻匀, 同环旋复, 表里洞彻, 粟文蟹眼, 泛结杂起, 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 四汤尚啬 。 筅欲转稍宽而勿速, 其清真华彩, 既已焕发, 云雾渐生 。 五汤乃可少纵, 筅欲轻匀而透达 。 如发立未尽, 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 则拂以敛之 。 结浚霭, 结凝雪 。 茶色尽矣 。 六汤以观立作, 乳点勃结则以筅着, 居缓绕拂动而已,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 相稀稠得中, 可欲则止 。 乳雾汹涌, 溢盏而起, 周回旋而不动, 谓之咬盏 。 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桐君录》曰, “茗有饽, 饮之宜人, 虽多不力过也 。 ”
注释
①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
②调膏继刻:调膏, 来人饮茶, 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 注入少许水, 加以搅动, 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 这叫”调膏”, 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
【原文】
味:夫茶以味为上 。 香甘重滑, 为味之全 。 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 其味醇而乏风骨者, 蒸压太过也 。 茶枪乃条之始萌者, 木性酸, 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 茶旗乃叶之方敷者, 叶味苦, 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 。 此则芽胯有之, 若夫卓绝之品, 真香灵味, 自然不同 。
香:茶有真香, 非龙麝可拟① 。 要须蒸及熟而压之, 及千而研, 研细而造, 则和美具足 。 入盏则馨香四达 。 秋爽洒然 。 或蒸气如桃人夹杂②, 则其气酸烈而恶 。
注释
①非龙麝可拟:龙麝, 龙脑、麝香 。 都是古代着名香料 。
②或蒸气如桃人夹杂:桃人, 即“桃仁” 。 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一类草木异味 。 [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说, “蒸不熟, 则虽精芽, 所损者甚多, 试时色青易沉 。 味为挑仁之气者, 不蒸熟之病也 。 唯正熟者味甘香” 。
【原文】
色:点茶之邑, 以纯白为上真, 青白为次, 灰白次之, 黄白又次之 。 天时得于上, 人力尽于下, 茶必纯白 。 天时暴暄, 芽萌狂长, 采造留积, 虽白而黄矣 。 青白者蒸压微生 。 灰白者蒸压过熟 。 压膏不尽, 则色青暗 。 焙火太烈, 则色昏赤 。
藏焙, 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 。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 要当新芽初生, 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 。 焙用热火置炉中, 以静灰拥合七分①, 露火三分, 亦以轻灰糁覆, 良久即置焙篓上, 以逼散焙中润气 。 然后列茶于其中, 尽展角焙, 未可蒙蔽, 候人速彻覆之 。 火之多少, 以焙之大小增减 。 探手中炉:火气虽热, 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 时以手扌妥茶, 体虽甚热而无害, 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 。 或曰, 焙火如人体温, 但能燥茶皮肤而已, 内之湿润未尽, 则复蒸[1]矣② 。 焙毕, 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③ 。 阴润勿开, 终年再焙, 色常如新 。
注释
①以静灰佣合:静灰, 据其它茶书记载, 应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