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一群雷山人埋头在一个简陋的车间里 , 运转双手 , 揉搓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茶球 , 并取名为银球茶 。 劳动者怎么也不会想到 , 他们的发明 , 对于后来的茶世界会有怎样的影响 。
仅在二十多年后 , 踌躇满志地大举发展茶产业的西部人、贵州人 , 正遇上自产茶叶饱受被人贴牌的“殖民之苦” , 遇上茶叶下树率不高的郁闷 , 遇上比较优势未更好发掘等烦恼之际 , 我们才猛然发现:银球茶 , 这个小小的尤物 , 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示 , 给了我们重要的警醒 , 给了我们新的价值观念 , 为我们在茶道上大步前行 , 提供了新的座标 。
银球茶都是特型茶 , 比较独特 , 我看它是珠茶基础上的一种扩展 。 银球茶的原料要求很严格 , 但它的难度在于成型技术 。 一是干燥 。 弄不好就会外干内湿 , 就易发霉 。 所以 , 它在技术制作上有许多要求和考究 。 其制作工艺 , 是难得的无形资产 。 发明银球茶的国有茶场 , 前几年改制 , 我就提出:你的有形资产好进行转让 , 无形资产怎样转让?新来的老板能否也生产出银球茶来?即使生产出来了 , 质量是否能保持原有的水平?现在来看 , 银球茶的质量和品牌保护还是可以的 , 要不然满大街都可能是银球了 。 因为品牌就是品牌 , 好品牌就受人欢迎和来钱嘛 。 记得八九十年代 , 银球茶风靡一时 , 用它送礼的人很多很多 , 三四颗一盒的 , 就要卖好几十元 。 现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假冒的 , 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技术含量高 , 难以模仿 。 雷山是发展茶叶的最好地方 , 因是高山 , 生态又好 , 如果炒茶的火功也好 , 就容易发挥芳香物质 , 做出香醇厚重的好茶 。 雷山要想做成茶产业大县 , 一是要扩大规模;二是要提高茶园管护水平 , 包括栽培、整形修剪、营造树势、培育采摘面 , 等等;三是要提高初加工水平 , 精深加工的原料才有质量保障 。 所以 , 要加大茶农培训力度 , 如果没有一大批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茶农 , 要做茶业大县就难 。
银球茶技术要求高 。 我一度怀疑他们用了粘合剂 , 但最近看来并没这样 , 要不然口感就不会这么好 。 它最厉害的技术是在造型上 。 要做成茶球 , 必须要会干燥 , 才干到里面去 , 这是难以模仿的 , 难就难在烘干 , 要掌握究竟需要几次烘干才合适 。 才能利于成团成型 。 它的原料要求很高 , 要求以条索紧凑、色泽乌润的高级炒青茶作原料 。 假的银球茶 , 再怎么冲开水 , 茶叶也不好散开 , 即或散开一点 , 那种“球型”也不能很漂亮地散开 , 一如菊花那样地好看 。 雷山要想做大茶产业 , 就要抓住当前的好机遇好形势 , 着重唱响银球 , 特别是要做好宣传工作 。 要把种植、加工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 不能重种轻管、只重面积不重市场 , 因为市场总有潮起潮落的时候 , 就要抢占先机 。 雷山近几年来 , 面积扩大了近10倍 , 你的市场也扩大10倍了么?农民的素质也扩大10倍了么?相关管理机构和技术人员也跟上来了么?能否适应产业发展?这就要求 , 必须考虑产业的布局和依存度 。 要不然 , 就不是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就不能让产业平稳地过渡 。 银球茶的品牌 , 可以作为公共资源有偿使用 , 但这又是路漫漫其修远了 。
至于手工茶 , 这是古老的和传统的 。 龙井也好、碧螺春也好、都匀毛尖也好 , 都靠手工 , 才能达到制作工艺的要求 , 达到人所追求的外形、风格和品质 。 机器只是模仿人的操作过程来体现风格 。 现在好多县市制茶的许多手工艺 , 都被机器所取代了 。 银球茶现还未发明用机器来造型的 , 只能靠人工 , 而人工做的茶口感肯定好得多 , 但又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产出少的问题 。 机器是模仿人的操作过程 , 做的茶的自然品质就不及人工 , 形似而神异 , 机器要做完善的产品 , 是无法胜任的 。 但机器能提高工效 , 能解决人力不足的困难 , 从长远看 , 机器制茶是个方向 。
推荐阅读
- 茶的制作方法
- 陕西西乡县六项措施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
- 十四 茶技篇茶树栽培技术
- 白叶单枞茶树特性
- 苦种单枞茶树特性
- 雁荡白云茶生长环境
- 怎么制作手工奶茶 制作手工奶茶的做法
- 破损的茶杯废物利用 DIY制作文艺范儿花盆
- 苹果冰茶做法图解 苹果冰茶怎么做
- 夏季喝淡茶注意三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