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绿茶的标准 , 可能勐海的茶叶永远没有出路 , 其辉煌将定格在1930年代 。 1930年代的勐海 , 因普洱茶的种植、加工与贸易重心由思茅、易武一代转移到勐海 , 通过英属缅甸 , 普洱茶源源不断销往南洋 , 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继满清后的民国第二春 , 勐海也因活跃的茶叶贸易而被称为“茶叶城” 。 1940年代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断送了勐海茶在未来数十年的前途 , 一件是日军入侵中南半岛 , 普洱茶的南下通道彻底断绝 , 另一件是中茶公司入滇事件 。 中茶作为四大家族控股企业 , 在觊觎勐海茶叶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欲从云南地方实力派嘴里夺食的同时 , 决定弱化普洱茶的生产 , 大力发展代表时代主流的红茶、绿茶 , 从这时开始普洱茶就逐渐淡出了云南人民的视野 , 仅作为能换取宝贵外汇的特种茶安排数家茶厂定点生产 。 习惯于普洱茶路径的勐海茶 , 在云南茶叶绿茶化、红茶化的狂飙突进中日渐沉沦 , 虽然有80年代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的崛起 , 大规模的开垦茶园运动使得勐海成为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县等短暂辉煌 , 但最终还是被景洪大渡岗、思茅龙生公司与江城牛落河茶场等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生代在1990年代轻松超越 , 勐海茶也因此彻底一蹶不振 , 成为了市场的陪衬 。
二、丰饶的贫困茶产业被边缘化的勐海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 李林骏先生在《勐海茶树资源概述》中是这样描述勐海的资源优势的:
(勐海)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 , 占全州(版纳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 , 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 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 , 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 。 其中:格朗和乡1.5万亩 , 布朗山乡0.95万亩 , 勐混镇0.8万亩 , 勐宋乡0.2万亩 , 西定乡0.38万亩 , 勐阿镇0.3万亩 , 勐往乡0.2万亩 , 打洛镇0.06万亩 , 勐遮镇0.05万亩 , 勐满镇0.04万亩 , 勐海镇0.03万亩 。
勐海所产茶叶具有“滋味醇厚回甘 , 香气馥郁飘荡”的独特滋味和香气 , 茶人称之为“勐海味” 。 勐海茶叶的香气比较复杂 , 有说有“荷香”、“兰香”的 , 有说有“枣香”、“青香”的 , 还有说有“樟香”的 , 如此多的香味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 。 独特的“勐海味”是与勐海优越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 由于品种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不可分性 , 即使有些茶区引进勐海茶种 , 但因带不走勐海的自然环境条件 , 茶质不如勐海所产 , 故而国内茶学界专家作出结论:“中国红茶小叶种不如大叶种 , 大叶种的引进区 , 不如原产地” 。
“高山云雾出名茶” 。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 , 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 , 澜沧江西岸 。 属西南山原地貌 , 高原丘陵盆地 。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四周高峻 , 中部平缓 , 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 , 沟谷纵横 , 崇山峻岭延绵不断 。 座座茶山点辍其间 。 雾多是勐海的气候特点 , 因有了雾的滋润 , 更使茶山生机盎然 。 年雾日107~160天 。 雾自午夜起 , 于无声无息之中 , 从平坝、山谷生出万缕云烟 , 茫茫雾海笼罩勐海 , 正午 , 忽然间茫茫浓雾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 雾多不但减少了茶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消耗 , 每天还以0.2~0.4毫米的雾露水增加地表水 , 提高空气的湿度 。 也因有了浓雾的笼罩 , 浓雾的滋润 , 才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 , 茶味独特、神秘而富含多种营养素 。
推荐阅读
- 俄罗斯文化中的饮茶之道
- 茶神张廷晖与恭利祠及其茶文化
- 文人与茶
- 海盐蛋黄冰激凌的做法
- 洗面凉皮儿的做法
- 香松芝士卷的做法
- 巧克力麻薯核桃欧包的做法
- 菠萝蜜苹果汁
- 冬瓜玉米排骨汤的做法
- 8寸斑马纹戚风蛋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