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二 )


由酒仙到茶翁中国茶业"兴于唐 , 盛于宋" , 所以宋代的茶文化自然也是很兴盛 。 宋代之所以茶文化兴旺发达 , 是由于有一批热心茶文化事业的人 。 从皇帝赵佶 , 到大诗人苏东坡 , 共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和专著 。 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 , 以相聚品茗为雅 , 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 宋朝宰相蔡襄著有《茶录》 , 宋徽宗赵佶撰有《大观茶论》 , 茶成为举国之饮 。 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 , 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 。 与此同时 , 宫廷之中亦兴起了茶风 。 太祖赵匡胤有嗜茶之好 , 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 。 茶进入宫廷后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气 。 茶文化在民间也广泛兴起 , 不仅有宫廷"仪茶"、贵族"礼茶"、士大夫"玩茶" , 亦有市民"斗茶" 。 赵孟?仿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作《斗茶图》 , 细腻地刻画了几个市井斗茶者的形态 。 文学史上的唐诗宋词并称 , 但唐诗伴随着酒而发 , 宋词品味着茶而成 。 由于宋代的城市已经废除了里坊制和夜禁制 , 商业活动很是繁荣 。 宋代以前 , 茶文化似乎只属于上层 , 宋代市民茶文化兴起 , "茶"有了娱乐的功效 , 开始走向社会 。 由此可见 , 到了宋代 , 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 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 , 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 茶仪已成礼制 ,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 还赐给国外使节 。 至于下层社会 ,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 有人迁徙 , 邻里要"献茶"、有客来 , 要敬"元宝茶" , 定婚时要"下茶" , 结婚时要"定茶" , 同房时要"合茶" 。 民间斗茶风起 ,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元代茶文化回归自然本真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元王朝统一了全国 , 林景熙诗云:"来孙却见九州同 , 家祭如何告乃翁 。 "元王朝的统一是建立在民族压迫、歧视基础上的统一 。 把全国臣民划分为三六九等 , 同时对"知识分子"持有用世无途之说 , 文人只好自我审视 , 寻找回归自然本真的道路 , 即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实现自我 。 心态上回归之后 , 茶风亦随之一变 , 其品饮方式也与现代泡茶相近 。 元代饮茶之道趋向简约 , 这种简约亦可视之为是对宋代宫廷奢靡繁琐饮茶之风的反思 。 文人雅士、隐士和"俗士"有精神上的共同追求 , 于低调的生活中寄舒寄傲于天地百物 。 在大自然宽广的胸怀中一盏清茗可涤去惆怅 , 浇开郁结 , 产生顿悟 , 获得开释 , 也获得了冀希 。 有冀希才能生活下去 。 茶不同于酒 , 酒后酩酊 。 酩酊之中有振兴也有沉沦 。 茶后更清醒 , 在逆境中的人更需要的是清醒 。 清醒是为了更加理智 , 以求在逆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 明代承前启后的创新时期
明代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昌盛时期 , 不论是在生产、加工 , 还是饮用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 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创新时期--"开千古饮茶之宗" , 因而符合时代要求的茶书便应时而出 。 明代短短250年间 , 出版了68种茶叶专著 , 是我国历代茶书出版最多的年代 , 占从唐到清共出茶书124种一半还多 。 在明代众多的茶叶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数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和罗廪的《茶解》 。 人称明代"三茶" , 它既写了前人的经验又总结了当代的创新 , 都是作者经长期钻研的总结积累之作 , 又都是"崇新改易"、"以自有见"的茶叶专著 。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 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 , 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