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传承千年文化的茶叶之路( 二 )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 。 到达拉萨的茶叶 , 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 , 大量行销欧亚 , 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 。 这条国际大通道 ,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据史料记载 , 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 , 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 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 , 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 , 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 隋唐时期 , 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 , 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 , 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 , 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 , 中途辗转西伯利亚 , 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
从唐代开始 , 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 , 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 , 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 北宋时代 , 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 , 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 , 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 元代时 , 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 到了明代 , 又恢复了茶马政策 , 而且变本加厉 , 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 明太祖洪武年间 , 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 。 明万历年间 , 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 , 中等二十 , 下等十五 。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 , 羌马一何殊 。 ”“羌马与黄茶 , 胡马求金珠 。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 至清代 , 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 , 私茶商人较多 , 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 清朝雍正十三年 , 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
需要指出的是 , 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 , 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 。 事实上 , 除以上主干线外 , 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 , 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 , 等等 。 正因为如此 ,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 。 也有的学者认为 , 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 , 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 , 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 , 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 。 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 , 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 。 "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 , 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 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 , 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 。 当然 , 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 , 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 。 这一愿望可以理解 , 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 , 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 , 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 。 因此 , 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 , 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 , 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 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 , 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 。 地跨川、滇、青、藏 , 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 , 远达欧洲 。 三条大道中 , 以川藏道开通最早 , 运输量最大 , 历史作用较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