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新制约产业化水平成瓶颈
随着全球茶叶市场对规模化、健康型、高附加值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欧盟、日本等国对我国茶叶出口的设限速度也不断加快 。 近年来, 发达国家在设置技术壁垒时最常用的“武器”就是农药化学残留 。 专家表示, 我国茶叶屡屡被曝光农药残留问题, 其原因一方面是缺少“从土地到茶杯”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 我国茶叶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对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 。
据了解, 目前我国关于茶叶的农残和污染物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有十几项, 即使算上农业部禁止使用的39种农药, 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也只有50多种, 与欧盟的227项及日本的276项相比, 差距甚大 。 标准不统一, 已经给我国茶产业造成被动 。 如农业部禁用的农药, 在欧盟或日本并没有禁用;卫生部制定的部分茶叶卫生指标高于国外标准, 它们随时会成为对方设置贸易壁垒的借口 。 而欧盟和日本在制定茶叶标准时, 对本国广泛使用的农药检测值就放宽, 对别国则相当严格 。
此外, 我国的出口茶叶基地备案, 在满足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同时, 只考虑到进口国的标准 。 所以, 备案出口日本的茶叶, 一般只能销往日本, 如果出口欧盟, 可能被检为不合格 。
我国茶叶企业生产模式的滞后也给茶叶出口造成了阻碍 。 在采访中采访人员了解到, 一些茶叶出口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向建设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方向迈进, 但大多数企业的茶叶来源还是通过向茶农收购 。 我国茶农散户种植的现状, 使得企业对茶叶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 。
同时, 我国茶农对于农药使用的认识普遍还不到位 。 福建一家茶叶出口企业表示, 企业曾有一次向茶农询问使用了什么农药, 茶农只说是杀虫剂, 却无法说出农药的化学成分, 而全部检测的费用太高, 最后公司只能放弃 。
寻找应对途径企业要有自己声音
专家认为, 中国作为国际上主要的产茶国, 应该就茶叶的国际标准发出自己的声音, 尽快结束目前我国茶产业二元市场、双重标准的被动局面 。
一方面, 我国应尽快建立“从土地到茶杯”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 组织实施茶叶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 。 茶叶企业应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综合管理, 研制开发低毒高效的替代品,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 同时进行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落实标样、预处理设备的统一订购, 确定检测方法, 以满足出口茶叶农残检测项目的要求 。 加强与国外实验室联系, 有计划地进行技术交流与人才培训 。
另一方面, 企业作为出口的主体, 应密切关注国外不断更新的茶叶农残标准, 强化产业链监控 。 通过基地建设, 加强对茶农的培训, 严格按照欧盟有关的茶叶农残标准使用农药, 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湖南省茶业公司的做法是, 在实施出口茶叶种植基地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的同时, 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溯源制度, 逐步扩建优质茶基地, 并建立起完善的茶叶种植基地农药管理制度, 实行农药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 强化了原料的源头管理 。 由于实施了积极应对技术壁垒的措施, 近年来该公司有机茶年出口保持了50%以上的高速增长, 出口欧盟的茶叶也连年保持全国前列 。 湖南省茶业公司人士特别强调, 在挑战国外农残标准过程中最重要的启示是, 公司通过联合茶农发展有机茶生产, 不仅使广大茶农的茶叶生产观念发生巨大改变, 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湖南省茶叶农残的普遍降低 。
推荐阅读
- 解决茶叶农药残留的对策
- 河南成功研制出中小型袋泡茶叶生产线
- 古代茶叶的传播路线
- 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
- 泉州:世界茶叶节铁观音“一枝独秀”
- 我国首条自动化茶叶生产线研制成功
- 茶叶冲泡中铅浸出规律研究
- 中国红茶的历史与加工制造
- 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
- 茶叶塑料袋生产企业必须经QS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