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代的饼茶与茶具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一直发展至今, 成为了我国的国饮 。
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 “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 得荼乃解”, 其中“荼”即“茶” 。 可见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 茶即被发现和利用 。 当时, 茶并非作为饮料, 而是作为药用和食用, 从有关文献和支料记载来看, 茶作为日常饮料大概应在秦汉时期, 那时, 人们把新鲜的茶叶摘下’煮汤作饮料, 不经过任何加工 。 这样, 茶汤中免不了有青草气和苦涩的味道, 因此, 把茶和其它如:生姜、大葱、枣、盐等一起煮汤饮之 。
随着饮茶风尚曰益传播, 运输和贮存茶叶, 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人们首先想出了把夢叶制成饼烘干的方法, 以解决这一问题 。 而这时期并没有专门作为饮茶的器具, 它应该是和酒具、食具共用之 。
茶叶制成饼, 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 应在我国的唐代 。 根据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载, 唐代制作饼茶有“采”、“蒸”、“捣”、“拍”、 “焙”、 “穿”、 “封”这样七道工序 。 具体的做法是:在春季的晴天十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 露水未干的时候, 采下茶叶, 放进甑釜中蒸尸下, 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 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 最后将饼穿起来焙干, 封存 。 唐朝拍制茶饼, 使用一定的模具, 这模具叫作“规承” 。 “规”为铁制, 圆型或方型; “承”也称“台”, 一般用石头做成 。
用现代的标准来看, 唐代的饼茶是一种蒸青紧压茶 。 它最主要的工序, 实际上是蒸茶, 制饼穿孔 。 贯串烘焙 。 饼茶经过了蒸青、烘焙, 饼茶的味道比鲜叶好多了 。
至于如何饮用和使用什么茶具, 陆羽在《茶经》中也作了详细讲述 。 原来加入葱、姜、枣等添加物, 用以调味, 陆羽认为此茶犹如“沟渠间弃水”不可取 。 他提倡的方法重在煎 。 在碾茶之前, 先要烤茶, 使其“炎凉”“均匀”变软后用纸包好, 以保其香.冷却后, 再碾成细末, 通罗(筛)后贮于合(盒)中 。 煎茶时当用风炉和複 。 煮水时当有“鱼目”气泡, “微有声”, 即烧水至一沸时, 加入适量盐调味, 并除去浮在表面, 状似“黑云母”的水膜, 以使茶叶纯正 。 待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 即烧水到二沸时, 舀出一瓢, 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茶末, 到水泡如“腾波鼓浪”, 即水烧到三沸时 。 若继续煮, 则水则“老”不适饮用, 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 使沸腾暂时停止, 以育时华, 这进荼则可以饮了, 至于整个过程所需之茶器, 唐代陆羽开列出了28种之多, 这种茶具, 大致分为八大类 。
1.生活用具:风炉、灰承、茗、炭和火荚五种 。
风炉:陆羽亲自设计 。 状如古鼎, 三足两耳, 炉用铁 。 铜铸造 。 炉内为泥壁, 炉腹有三具窗口, 用以通风, 窗孔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字样, 连起来为“伊公”、 “羹陆”、 “氏茶” 。 伊公即伊尹, 是商代开国贤相, 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 首先发明用鼎煮饭:陆氏则是陆羽本人 。 陆羽把自己和伊公相比 。
炉脚上分别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疾”和“圣唐灭胡明年铸”二十一个古文字 。 按《周易》解释, 坎主水, 巽主风, 离主火, “坎上”一句的意思就是, 煎茶之水放于上, 风从下面吹入, 火在中间燃烧 。 “五行”一句的意思是, 茶能使五脏调和, 百病消散 。 “圣唐”句是指制作年代 。 另几件是辅助工具 。 灰承;有三只脚的铁盘, 供承灰用 。 炭荚:六角形铁棒, 长一尺, 以使炭通火 。 火荚、铁刷、火筷, 可以夹烧红的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