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样识别白茶

我与白茶的缘分开始于三年之前 。 当时我在宋园买龙井, 没有找到合适的, 卖茶人给我推荐了白茶 。 粗看干茶, 条索蓬松, 玉白豪显 。 我看惯了扁平状的龙井, 蜷曲状的碧螺春, 乍看这样娇嫩的茶英, 真有些好奇 。 冲出一泡来闻香, 幽、悠、淡、澹, 仿佛迎面走来一个山居少女, 正提着新挖的春笋 。 尝上一口细品味, 鲜、爽、甜、和, 好似溪水泮浣纱的佳人, 一缕缕的轻纱在水波中荡漾 。 最喜欢的还是那一杯清澈无匹的茶水阿, 如同早春二月的阳光都融进了里面, 每个芽头都在水中花般绽放 。 打这一眼起, 我和白茶就结起了无尽的茶缘 。
第二年我又去市场找白茶 。 此时安吉白茶的名声已经很响, 上海市面上也很多见 。 量也多了, 价也高了 。 不过这次买到的安吉白茶让我有些失望 。 那美丽的竹乡少女般清丽的白茶到哪里去了呢?我品着杯中寡淡的茶水, 微微地有些惆怅 。
想不到我和安吉白茶在今年再续前缘 。 清明节前, 我来到安吉 。 站在溪龙的一处茶山上远望:形如簸箕的山谷开辟出层层的茶园, 远远的西苕溪蜿蜒流过, 散落的竹林随风摇曳, 三两树桃花开的正欢 。 明媚的春光里, 安吉白茶刚刚萌出新芽 。 今年春天来的较晚, 天气也比较寒, 芽头方才苏醒, 还是新绿的, 尚没有白化 。 茶树顶上的几个芽, 占尽了春光晨露, 已经舒展开一片卷叶, 挺立出一根壮芽, 到了采摘的时候 。 我亲眼看着这些白茶, 被采茶娘子们摘进竹篓, 经过摊青、杀青、理条和烘干就成了安吉白茶 。 赶忙取一撮新制好的白茶, 放在面前的杯中, 用当地的山泉水冲开 。 那一股熟悉的鲜香扑面而来, 正是我记忆中的安吉白茶 。
认识白茶, 我整整经历了三年 。 从一开始的惊艳, 到再相见的疑惑, 直至第三面时的欣喜 。 所谓惊艳是源于白茶的特质, 水清、形美、香浓、味鲜, 这是一般绿茶所没有的, 满足了好茶者尝新的癖好 。 所谓疑惑是在习惯了白茶之后所发现它的欠缺, 鲜嫩却不持久, 美好的滋味到了第二三跑就逃之夭夭了 。 宣传与品质,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因为高价而逐步显露, 如此好茶如何发展, 让我深深地疑惑 。 所谓欣喜是在我走进安吉白茶之乡后的感受, 排除了外界干扰的原产地白茶质量依然稳定优秀, 而且有一批热心白茶发展的种茶人, 有一个全力支持白茶经济的地方政府, 让我相信白茶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 作为一个爱茶人, 和一种茶的缘分, 绝不应该仅仅是从杯中到口中, 还应该从眼中到心中 。 爱茶, 也是爱茶人, 更是爱茶乡, 这一份与茶的缘分才能久长 。
走在去白茶祖的弯弯山道上, 我想了很多 。 是一个什么样的天降福祉, 让天地间生出这样的茶英;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慧眼, 让人世间品尝到这样的玉茗 。 这其间一定有许多人的努力, 这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汗水 。 安吉白茶能从山中走来, 已经过了千辛万苦, 所有的茶人, 不论是种植者、生产者、经营者还是品饮者都应该珍惜, 让这刹那的芳华能成为永恒 。 终于看到了那棵白茶祖, 寒风中它还没有发芽, 也许这横斜的老干并不知道, 它的枝条已经在安吉甚至更远的地方生根发芽落户安家 。 青山翠谷的梦中, 我仿佛看见千年老茶已经满树玉芽, 把和谐吉祥送进了万户千家 。
虽然我认识安吉白茶用了整整三年, 但我要真正熟悉它却仍有很长的路途要走 。 作别白茶祖, 作别种茶人, 与我一路相伴的还是那春光般清新明艳的安吉白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