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特色美食介绍_民勤十大特产小吃( 二 )


第四步拉面 。 只要揉饧好的面拉起来是很轻松自如的 , 当然拉面用力需要轻缓和匀称 , 并辅助恰到好处的上下蹦弹 。 对于两个面头子要细致的处理 , 在双手捡起拉面剂子还没有开拉的一瞬间 , 便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揉捏捻转 , 力争两个面头子和整个拉条子始终保持粗细一直;拉面高手与新手、做饭细致和粗疏的区别 , 主要在于面头子的处理 。 倘若家里来了稀客贵客 , 拉面头子的处理更需格外的谨慎 , 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有时候甚至把面头子干脆截取 。
拉条子种类多 。 鸡肠子韭叶子和宽瓣子比较常见 。 难度大较精致的是鸡肠子拉面 , 往往要饧成剂子 , 煮熟后又细又匀又圆润; , 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 , 尽管主人费时又费力 , 但这是热忱恭敬好客的一片心意 。 最平常的是韭叶子 , 厘米宽窄 , 简易便当 。 宽瓣子 , 也叫驴肚带 , 又宽又厚又硬棒 , 肠胃消化不好者是望而生畏的 。 记得我奶奶说宽瓣子吃了不容易饿 , 所以深得壮劳力的青睐 。 据说生产队时 , 每年组队进沙窝铲草 , 顿顿便是驴肚带拉条子 。 无垠的茫茫沙漠 , 起伏的葱茏芦草 , 碧波荡漾的海子旁 , 烟霭袅绕 , 牛眼窝大锅里 , 驴肚带拉面随着滔滔滚水天女散花般翩翩起舞 , 含辛茹苦的先辈们又饥又渴 , 端着海碗 , 争先恐后 , 说说笑笑 , 狼吞虎咽 , 沙窝窝里的拉面汤也是有滋有味的……这是我多次聆听耳熟能详的先辈们得意的宣讲 , 可惜我没能走进沙漠铲草而遗憾 , 没有吃到沙窝窝里的驴肚带拉条子更是抱憾终身 。
煮熟的拉条子有两种吃法 。 一种直接从沸腾的面汤锅里捞出趁热拌好便吃 , 我们称其为热窝子;一种捞入激面水(凉冰的加醋开水) , 搅拌降温增滑再受用 。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 , 狗配铃铛跑的欢 。 ”对于拉条子也是这样 , 拉条子好吃 , 关键在拌料 。
包产到户之前吃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 , 不容许私人养殖种植 , 即使可怜之极的一块自留地 , 也迫于生计 , 大都种植菽麦作物 。 没有蔬菜没有油肉的拉条子是甜面 , 色味俱无 , 尊贵未显 。 拉条子最早的拌料是黑醋、蒜泥和油泼红辣子 , 这三者一个也不能少 。 自己酿造的黑醋 , 色泽正 , 味儿醇 , 端起醋壶冲着碟碗里的拉条子 , 左一圈 , 右一圈 , 大圈小圈又几圈 , 顿时酸溜溜香喷喷的醋味儿伴着腾腾热气扑入鼻息 , 让我们早已垂涎三尺 。 蒜泥是配角 , 油泼红辣子才是主角 。 那个时候 , 无论大大小小男男女女 , 都是吃辣子的好手 。 一手端着辣子碗 , 一手握着筷子 , 一夹一拨大半碗红辣子便转移了地方;接着挑起拉条子一阵子上上下下浩浩荡荡的搅拌 , 转眼间一盘子一清二白的拉条子便身着红装面目全非 。 尽管辣得唏唏嘘嘘大汗淋漓 , 但那刻骨铭心的味儿没齿难忘 。 年幼天真的我在那时总认为奶奶妈妈不常做拉条子是由于费辣子的缘故 , 一顿拉条子就是一碗油泼红辣子 , 而红辣子远比面粉稀奇金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