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的工夫 | 详论泡茶三要素( 三 )


那么 , 如何来判断水的温度呢?可参照古人“三沸说” 。 陆羽《茶经 . 五之煮》说:“其沸如鱼目 , 微有声 , 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 为二沸;腾波鼓浪 , 为三沸 。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其友李南金提出用听觉辨别水温的方法 , 以一首诗加以概括:“砌虫唧唧万蝉催(一沸时声如阶下虫鸣 , 又如远处蝉噪) , 忽有千车捆载来(二沸 , 如满载而来 , 吱吱哑哑的车声);听得松风并涧水(三沸 , 如松涛汹涌、溪涧喧腾) , 急呼缥色绿瓷杯(这时赶紧提瓶 , 注水入瓯) 。 ” 现代的煮水器因装有自动控制器 , 不需要依靠水的沸声来辨别候汤 。
水煎得过头或不及 , 古人常用“老”(或称“百寿汤”)、“嫩”(或称“婴儿沸”)二字加以形容 。 这种讲究 , 看似繁琐 , 实则有其道理 。 没烧开或初沸的“嫩”汤 , 泡不开茶固然不好;开过头的水 , 随着沸腾时间的延长 , 会不断排除溶解于水中的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 , 此即陆羽所说“水气全消” , 亦会影响茶味 。 特别是不少河水、井水中含有一些亚硝酸盐 , 煮的时间太长 , 随着蒸发的加剧 , 其含量相对增加;同时 , 水中的部分硝酸盐亦会因受热时间长而被还原为亚硝酸盐 。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的物质 , 喝下有害物质含量高的水 , 自然对人体不利 。
一般来说 , 泡茶水温与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 , 水温愈高 , 溶解度愈大 , 茶汤就愈浓 , 反之 , 水温愈低 , 溶解度愈小 , 茶汤就愈淡 , 一般60度温水中茶的内含物质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度沸水中浸出量的45%-65% 。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 , 上面谈到 , 高级绿茶适宜用80度的水冲泡 , 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 , 再凉至所要求的温度 , 如果是无菌生水 , 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
3.冲泡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 差异很大 , 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 , 不可一概而论 。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 , 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 , 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 , 加盖4—5分钟后 , 便可饮用 。 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 , 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 , 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 , 往往一时喝不完 , 浸泡过久 , 茶汤变冷 , 色、香、味均受影响 。 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 , 先例入少量开水 , 以浸没茶叶为度 , 加盖3分钟左右 , 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 , 便可趁热饮用 。 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 , 再加开水 , 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 。 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 , 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 , 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 , 便可一次快速饮用 。 饮用速溶茶 , 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 。 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 , 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 , 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 , 第三泡1分40秒 , 第四泡2分15秒 。 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 , 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