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宋朝
>
宋代 , 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 。 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 , 急需战马 , 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 , 以当地的柚子茶的功效与作用茶叶换取西藏马匹 , 再将马匹转与宋国 , 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 。 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
元代
到了元代 , 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 , 将“步日”改为“普日” , 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 。 元代中期 , 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 。
明清两代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 , “普日”改称为“普耳” 。 万历年间 , “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 , 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 吴三桂平定云南 , 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 , 统归元江府管辖 。 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 , 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 , 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 , 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 。 雍正二年(1724年) , 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 , 达“数十万”之众 , 因而不断出现事端 。 雍正七年(1729年) , 设普洱府后 , 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 , 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 , 不得经营茶叶生意 。 雍正十三年(1735年) , 实行“茶引”购茶 , 茶商复入茶山作茶 , 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 , 因七饼为一筒出售 , 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 。 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 , 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 , 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 , 进入国际茶叶市场 。 乾隆年间 , 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 , 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 , 年解贡茶 660担 , 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 。 康、雍、乾期间 , 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 , 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商贾旅人聚集 , 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 , 南北商人来往如织 , 城内摊点遍布 , 店铺林立 , 城外帐篷如云 。 马帮出入 , 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 , 饮食业和人马旅店应运而生 。 普洱天天为街 , 日日为市 , 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 , 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 。 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 , 并日益兴隆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 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 , 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 , 运量随之增大 , 遂由茶商、士绅出钱 , 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 , 全长211公里 , 全为青石板铺成 , 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
明清两代 , 在“茶马古道”之外 , 还以普洱为中心 , 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 。 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 , 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 , 然后转运京城 。 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 , 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 , 均走此道 。 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 , 自普洱起运茶叶 , 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 , 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 。 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 , 由普洱起运茶叶 , 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 , 然后转运至欧洲 。 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马大道” , 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 , 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 , 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 。 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 , 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 , 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
推荐阅读
- “千峰玉色”的秘密瓷器,鹤峰茶
- 福鼎大白茶艺解读,花茶的种类
- 紫砂陶艺雕刻的装饰艺术,采花毛尖
- 迷你世界怎么改合成表
- 中国茶艺表演节目的由来及内容演示照片,绿茶的冲泡
- 坦塔罗斯绿猴的特征
- 苍狐价格
- 沙狐吃什么
- 冠毛白眉猴的特点
- 短尾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