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四时养生之冬季养生


说说四时养生之冬季养生

文章插图

编者按
冬季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季 , 冬季的季节特征是天气逐渐转冷 , 天寒地冻 , 大地肃杀 , 万物闭藏 , 人体的机能活动也与自然相应 , 阳气内收 , 蓄积于内以御寒 。 中医学认为 , 冬季亦是养生的“黄金季节”也就是“进补”和运动的大好时节 , 人们可以通过养精神、调饮食、养肾脏、适温寒等调养 ,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 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做好健康储备 , 为明年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
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 历时6个节气 , 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约从公历年底的11月上旬开始直到来年的2月上旬截止 。 将近3个月左右的寒冷气候考验着人体身心的耐受能力 。 古人机智的利用这寒冷的时节进行身体养护 , 作为一整年四时养生的收尾之功并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
从公历11月7日左右的立冬开始 , 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 , 养生从起居、饮食、固护内脏的侧重、运动等方面也应当由此开始进行逐步调整 , 开启冬季养生模式 , 这是一整年顺应四时、天人合一的进行养生保健工作的收官之作 , 不仅能够使人尽量舒服的安度寒冬 , 同时也为来年养生保健创造坚实的身心条件 。
冬季养“藏” , 久有渊源
关于冬季养生最为古老且为历代医家视为规准的文献记载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 , 此谓闭藏 。 水冰地坼 , 无扰乎阳 , 早卧晚起 , 必待日光 , 使志若伏若匿 , 若有私意 , 若已有得 , 去寒就温 , 无泄皮肤 , 使气亟夺 , 此冬气之应 , 养藏之道也 。 逆之则伤肾 , 春为痿厥 , 奉生者少” 。
这里描绘了冬季3个月的气候特点 , 并从起居、情志等方面提出了冬季养生的要旨 , 概括其为“养藏之道” ,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还总结出违背冬季养生原则易损伤肾藏 , 到来年春季很有可能产生病变 , 据此该篇还提出了“逆冬气则少阴不藏 , 肾气独沉”的观点 , 强调了顺应冬季气候特点进行养生对于维护肾藏功能的重要性 。
历代医家关于冬季养生的录述甚多 , 值得一提的是药王孙思邈的著述《摄养论》 , 该论是药王《千金方》以外的著作 , 而今仅见部分散篇 , 其中却创造性的将四时养生的内容具体到月份以便指导操作 , 如:
“十月心、肺气弱 , 肾气强盛 。 宜减辛苦 , 以养肾脏;无伤筋骨 , 勿泄皮肤;勿妄针灸 , 以其血涩 , 津液不行;勿食生椒 , 损人血脉;勿食生薤 , 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 , 衰人颜色 。
十一月肾脏正王 , 心、肺衰微 。 宜增苦味绝咸 , 补理肺、胃;勿灸腹背 , 勿暴温暖 , 慎避贼邪之风 , 犯之令人面肿 , 腰脊强痛;勿食貉肉 , 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 , 损人元气 , 长尸虫;勿食经夏醋 , 发头风 , 成水病;勿食生菜 , 令人心痛 。
十二月土当王 , 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 , 补心助肺 , 调理肾脏;勿冒霜露 , 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 , 化为水病 。 勿食薤 , 多发痼疾;勿食鼋鳖 。 正月肾气受病 , 肺脏气微 。 宜减咸酸增辛味 , 助肾补肺 , 安养胃气;勿冒冰冻 , 勿极温暖 , 早起夜卧 , 以缓形神;勿食生葱 , 损人津血;勿食生蓼 , 必为癥痼 , 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 , 减折人寿;勿食虎豹狸肉 , 人神魂不安” 。
因为按农历计时 , 该论的冬季养生时限约始于农历十月份而止于正月 , 相对来说更为细致的依据时令变化和脏腑盛衰进行了饮食宜忌和起居调理的指导 , 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