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怎么教育儿童( 二 )


1、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 孩子处在不同场域 , 所产生的惯习也不同
针对孩子身处不同环境的不同表现 , 在心理学、教育学上都有大量解释 , 如家园教育观念的错位、儿童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等 。 今天我们就从社会学的角度 , 利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解释 。
什么是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 或一个构型 。 更进一步的说 , 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 , 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 , 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
场域、资本、惯习是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 由于场域的不同,儿童所拥有的资本,形成的惯习便很不相同 。
以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两个不用的场域为例 , 在幼儿园里 , 与其他小朋友相比 , 孩子可能竞争资本较弱 , 如家境不行、长相不好 , 由于竞争力不足 , 所以有的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发展某种交往惯习 , 也就是“怂” 。
在家里 , 场域的转换 , 孩子又会形成另一种交往惯习 。 不过家属于比较特殊的场域 , 孩子不需要有特别的竞争资本 , 就血缘关系这条也能让孩子处于有利的位置 , 再加上父母的溺爱 , 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
通俗一点来说 , 就是孩子所处的环境不一样 , 他们的外在表现也不一样 。 而换做布迪厄场域理论来解释就是:不同场域中 , 孩子有着不同的身份 , 不同的社会地位 , 不同的交往惯习 , 所以孩子在家里家外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 , 也是可以理解的 。

窝里横怎么教育儿童

文章插图

2、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 , 没有自信 , 缺乏安全感
日本哲学家稻盛和夫曾在自传里说:
小时候自己就是个窝里横的爱哭鬼 , 并且总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 , 还特别爱撒娇 , 如果母亲把自己甩在一边 , 就会嚎啕大哭;母亲不过来哄的话 , 就会将动静闹大 , 两脚乱蹦 , 踢破隔扇 , 直到母亲发怒 。
可一旦离开家 , 就会变得特别胆小 。 甚至上学第一天都要母亲陪着 , 不然心里没有安全感 。 等到了上学第三天 , 母亲走后 , 竟然直接跟着母亲一起跑了回去 。
现在能做到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 , 孩子在家里蛮横无比 , 有的时候只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关注 。 但是家长又不愿意听孩子的心声 , 他们只能依靠本能 , 制造出大的动静引起父母的关注 。
而到了外面很多孩子的表现 , 又会像稻盛和夫那样 。 缺少父母的陪伴的孩子 , 多半也缺乏自信 。 离开家没有了父母的庇护 , 孩子会有潜在的危机意识 , 缺乏安全感 , 会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怂”下去 。
窝里横怎么教育儿童

文章插图

3、孩子遗传父母 , 父母中也有“家里横 , 外面怂”的性格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也是“家里横 , 外面怂”的性格 , 那么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影响 。
美国行为遗传学家普洛明等人在《行为遗传学》里就曾提出 , 所有心理特质都具有重大且显著的遗传影响这一说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