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茶商独特的茶叶经营模式,大麦茶的作用( 二 )



收购茶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茶商到当地购茶 , 先投至当地茶行 , 由茶行派人同茶商一起看茶定价 , 茶行负有引导评价之责 , 并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佣金;二是茶商在茶叶产地开设分庄(或称子庄) , 由茶号派人进山直接购茶 , 议定价格后 , 送毛茶回茶号 , 经加工精制后制成砖茶或其他成茶出售 。

晋商做茶 , 做的是打通产业链的功夫 , 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设计、加工等 , 让一切都为最终的客户服务 。

3、 创新产品形态

晋商在经营茶叶的过程中 , 不断地创新茶叶的产品形态 , 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其中的关键 , 就是晋商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了对茶叶的处理和加工 。

为了保证茶叶货源与茶叶质量 , 山西商人曾在福建武夷山区 , 通过“行东”(代理商)以包买形式控制一些作坊 , 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茶叶加工 。 也就是说 , 有一些茶叶作坊是置于晋商的监督之下 。 这个就是晋商对所经营产品的一种有意识的加工 。

到光绪中期 , 晋商逐渐在蒲圻等地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 据海外资料称:“山西茶商每年(在茶楼峒)常设临时办事处 , 开设工厂该地数千农民及其家族从事制造砖条”(威廉·马克斯《茶叶全书》中译本上册165页中国茶叶研究社版) 。 到这个时候 , 晋商已经开始打造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茶叶产品了 , 这一阶段 , 独立设立加工厂就是一个经营上的进步 。

到了光绪年间 , 蒲圻地方开始制作砖茶 。 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 , 体积大 , 重量轻 , 运输不便 , 且需将茶叶装入竹篓 , 踩压结实后 , 再行载运 , 颇有耗损 。 为了适应茶商的要求 , 而出现了砖茶生产 。 据说 , 湖北茶叶集散中心“洋楼峒(湘鄂边境)之始有砖茶 , 始自光绪初年 , 由山西商人开其端 。 其压制法极为幼稚 , 置茶叶于蒸笼中 , 架锅上蒸之 , 倾入模型中 , 置木架压榨器中 , 借杠杆力 , 压榨之 , 移时 , 在模中托出 , 放于楼上 , 听其自然干燥”(注:戴啸州:《湖北羊楼峒之茶叶》 , 见《国际贸易报告》1936年第5卷第5期“茶叶专号” 。 ) 。 晋商又与这里的砖茶生产联系起来了 , 他们再一次充当了制茶新技术的传播者 。 在湖北的崇、蒲地方 , 红茶是由商贸的需要而兴起、而发展 , 又因商贸的需要而相应地转变其加工形式和制作手段 。 砖茶的出现应该说是晋商对产品形态的进一步创新 。 这个砖茶是晋商为应对流通需要而设计加工的 , 是晋商的独创 。 电视剧中的乔家商队从武夷山贩卖出来的上百船的茶叶 , 都是制作成一斤一两的茶砖 。 这样不仅便于运输 , 更利于保证茶叶品质 。

晋商的茶叶生意以独特的模式影响了茶叶的加工生产 , 我们从晋商在茶叶经营过程中对产品的加工的变化上则可以看出晋商在做生意中所下的功夫 。 产品形态的创新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 晋商茶叶生意越做越大 , 产品创新应该是关键因素之一 。

4、 树立产品品牌

砖茶虽为茶农产品 , 却要贴上晋商的商标 , 并写上监制的字样 。 也就是说 , 茶农是代晋商生产 , 井且由晋商预先付一笔加工订金 , 晋商具有包销商的性质 。 晋商在创新茶产品的同时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 。

晋商在经营中注重为自己的产品树立一个品牌形象 , 这一点 , 在茶叶经营中有典型表现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 中苏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相互敌视和武装对峙 , 民间商业往来成为双方交友的一项主要形式 , 第一批到达中国的俄罗斯客商带来的采购清单中有一样特殊的商品——红梅牌砖茶 , 令他们失望的是不但市场上找不到这种茶 , 甚至众多的中国企业、连贸商人没有人知道这种商品产地在哪儿 , 是由谁生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