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古代的别称 清明节的别称( 二 )


在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严重,妇女平时不能随便出门 。但在一年之中的某些日子里,她们却可以尽情出门游玩,清明即为其中之一 。因此,清明节可以说是妇女们最快乐的日子 。年轻的姑娘、媳妇们,身穿节日的盛装,头插松枝或柳条,外出踏青游玩、打秋千,尽情玩乐 。
秋千节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是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缤妃、宫女们玩耍 。
清明节,人们荡秋千以取乐 。《通俗篇》云:“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 。”这是说,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族创造了这项活动 。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它带入中原 。荡秋千,唐代颇为盛行 。诗人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墙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 。《开元大宝遗事》里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由于秋千在空中飘荡,快活得有若神仙,唐玄宗还特别称这种游戏为“半仙之戏”哩 。
到了北宋,出现了水上秋千,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 。叹东京梦华录》谈到北宋皇帝驾车临水殿观船夺标的同时,要立 秋千取乐:“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 。船尾百戏上竿,左右年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 。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
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习俗
1、福建清明节的习俗
福州人过清明节,都从家里走出来,来到郊区踏青旅游,大多数人采回野菜煮成矐,称为煮菜矐 。惠安人扫墓时放纸莺,吹麦箫 。泉州人清明节吃“润饼”、制“脚目棵”,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 。十岁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
2、山西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间夹有核桃、红枣、豆子之类作为点缀,称为“子福” 。取意为子孙多福,一切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块灌上汤食用 。铲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席上搓拉,叫做驱蝎 。晋东南地区,每逢清明节,人人头上都插着柳枝枯叶 。妇女们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耳朵两边 。晋北地区,人们习惯吃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做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的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