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时间对照查询表( 二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
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