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两论 , 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 , 但把该诗作为**抒情诗来解读 , 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 , 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 。《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 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 , 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
诗人写作此诗时 , 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几年来 , 围绕着新法旧法 , 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 , 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 。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 , 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 , 心力交瘁 , 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 。罢官期间 , 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 。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 , 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 。因而他这次的上任 , 从心情上说 , 是十分勉强的 。而在他上任以后 , 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 , 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 , 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 重又回到家乡江宁 , 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 。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 , 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 , 所热衷的 , 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 。显而易见 , 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 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 , 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 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 , 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从诗作本身看 。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 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 , 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 , 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 , 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 。相反 , 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 , 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 , 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 , 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 , 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 , 吉凶难测 , 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 , 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 , 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 。诗意忧思深切 , 格调也十分苍凉 , 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 , 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 , “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 , 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 , 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 。此时诗人“泊船瓜洲” , 回首南望 , 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 , “钟山”也只隔数重山 , 真是近在咫尺 。但空间距离上的近 , 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 。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 , 但可望而不可及 , 看近实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 距离还会越来越大 , 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 , 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 , 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 , 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 , 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 。其实 , 一水长江 , 数重大山 , 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 , 诗人反以近写之 , 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 , 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 , 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推荐阅读
- 八月十二日夜偕客赏木犀八首其四原文、作者
- 晋江左宗庙歌二首其二歌烈宗孝武皇帝原文、作者
- 过隆兴与诸子偶集原文、作者
-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其四原文、作者
- 洞仙歌西瓜原文、作者
- 五老峰原文、作者
- 清心镜赠裴大器原文、作者
-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原文、作者
- 客原文、作者
- 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原文及翻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