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斗争的尖锐复杂 , 对于这次重新入相 , 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 。变法图强 , 遐希翟契是他的**理想;退居林下 , 吟咏情性 , 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 , 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 , 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 , 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 , 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 , 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 , 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 , 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由此看来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并不是一首**抒情诗 , 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
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 , 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 , 开始推行变法 。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 , 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 , 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
赏析 诗人回首江南 , 大地一片翠绿 , 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 , 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 , 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 , 也望着钟山的明月 , 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 , 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 , 离开那丑恶 , 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 , 很有余韵 。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
情寓于景 , 情景交融 , 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 , 境界开阔 , 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 , 把吹改为绿 , 为的是生动 , 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 , 曾试过满 , 过等字 , 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
赏析三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 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 , 抵达瓜洲 ,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 , 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 , 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 ,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 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 , ‘春风’一词 , 既是写实 , 又有**寓意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 , 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 , 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上的寒流 , 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 这种心愿 , 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如此强化**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 , 是很有代表性的 。
但这样的解析 , 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 , 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 , 既想急于赴京上任 , 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 , 这二者犹如水火 , 是难以相容的 。也有论者断言 , 诗人此次复出还政 , 可谓春风得意 , 大喜过望 , 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 , 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 , 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 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 , 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 , 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 , 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 , 乐观的 。
推荐阅读
- 八月十二日夜偕客赏木犀八首其四原文、作者
- 晋江左宗庙歌二首其二歌烈宗孝武皇帝原文、作者
- 过隆兴与诸子偶集原文、作者
-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其四原文、作者
- 洞仙歌西瓜原文、作者
- 五老峰原文、作者
- 清心镜赠裴大器原文、作者
-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原文、作者
- 客原文、作者
- 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原文及翻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