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 , 南宋立国水乡、海隅 , 水上交通发达 , 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 。 北宋时 , 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 , 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 , 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 。 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 , 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 据史料描述 , 当时“窑群林立 , 烟火相望 , 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 , 日夜繁忙 。 ”瓷器内销运往临安 , 外销经瓯江出海 , 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
从13世纪开始 , 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 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 , 迄今只 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 , 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 , 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 , 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 , 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 , 釉层开片 , 紫口铁足 , 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 。 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 , 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 , 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 现在高科技测试也表明 , 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 , 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 此外 , 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 , 但有创新 , 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 。 与黑胎青瓷相比 , 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 , 胎色洁白 , 釉色青翠有如碧玉 , 胜似翡翠 。 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 , 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 , 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 。 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 , 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 。 现在的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 , 遍布南宋窑址 , 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 。 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
南宋皇朝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 , 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员在龙泉等地监烧“供器”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 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 , 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 , 从现在来看 , 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疏松 , 易破碎 , 还有开片 , 所谓“无片不成官” , 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 。 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 , 梅花片也好 , 美则美矣 , 却不实用 , 试想 , 将满是开片的瓷器当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卫生问题 。 相比之下 , 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 , 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 , 釉面光洁不开片 , 既美观又实用 。
第三辉煌期——元到明早期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 , 但入元后 , 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 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 , 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 , 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产品品种增多 , 风格多样化 , 远销世界各地 。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 , 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普查 , 并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 , 为研究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生产情况和产品面貌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 这些资料表明 , 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 。 元代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 , 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 , 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 。 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 瓷器大量出口 , 需求量激增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 , 这样 , 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 , 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 , 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 , 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 。 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 , 打捞出l万多件瓷器 , 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 , 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
推荐阅读
- 乱说紫砂
- 夏茶前期茶树主要虫情
- 春茶前期主要害虫及2005年茶树害虫发生趋势
- 北宋的夜生活什么样?
- 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特征
- 宜兴紫砂壶起源研究
- 中国青瓷之都浙江龙泉
- 九月份茶树主要害虫预报
- 部落冲突前期玩家怎么防御布置建筑
- 狗吃了老鼠药前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