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窑|佛山石湾窑的相关介绍

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石湾镇,明清著名民窑之一 。 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 。 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 。 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 。 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 。 从传世器看,器体厚重,胎骨暗灰或灰白 。 寂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体态 。 ┅┅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 。 ”
石湾窑不仅善仿钧,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窑,宋代官、哥、汝、钧诸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梅建鹰评价曰:“石湾集宋代各大名窑之大成,仿钧而青出于蓝,独创石湾自己的艺术风格 。 ”
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石湾陶塑,是石湾窑的典型品类,且以其“胎釉深厚朴实,造型生动传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风靡天下 。 在石湾陶塑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和众多的艺术大师,成为世人敬仰和歌颂的对象 。
明代晚期以来的制品上往往印有店号、作者姓名等款识 。 明代晚期有“祖唐居”、“陈粤彩”、“杨升”、“可松”等;清代康熙年间的有“两来正记”、“文如璧”;乾隆前后有“沅益店”、“大昌”、“宝玉”、“琼玉”、“如璋”、“来禽轩”;道光前后有“黄炳”、“霍来”、“冯秩来”、“瑞号”等 。
传世常见的“唐祖居”款器物中大多是晚清仿品 。
当代的石湾,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陶都,陶瓷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石湾窑概述
石湾地区的制陶业,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 目前已发现的佛山石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1) 。 在此后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多有陶器出土(2) 。 在石湾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黄釉陶坛,其中有一些附有精美的施釉陶塑装饰(3) 。 在该地区的大帽岗、小帽岗等地还发现了不少唐代半倒焰式馒头窑窑址,这是目前石湾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窑址(4) 。 因而石湾窑的历史起点多定于此 。 窑址中出土了匣钵、擂盆、垫环等窑具,以及施青釉和酱黄釉的碗、碟、盆、坛等日用器 。 个别器物上装饰有贴塑的人物和动物,这些可视为石湾陶塑的滥觞 。 窑址出土的器物,与同时期周边地区唐墓所出土的器物是完全一样的,从而证实了该地区墓葬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由石湾窑生产的 。 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的南海海上贸易交通通道,在宋代因造船术的进步、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而更趋发达,从而也刺激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 。 石湾窑也不例外 。 在邻近地区发现了一些宋代龙窑窑址,出土的器物有壶、坛、罐、盘、碗等;胎质坚致、造型轻巧,装饰技法有雕塑、刻划、点彩等;釉色以青釉、酱黄釉为主,还有黑釉、白釉等 。 龙窑比之馒头窑更为进步,其优势在于一是产量大幅提高;二是烧造质量更稳定 。 由此可见石湾窑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
明清两代是石湾窑的繁荣鼎盛时期 。 从宋末到明初,由于有大批北方的窑工为避战乱而逃到了南方;加上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海外贸易的繁荣需要大量的陶瓷器出口;二是石湾当地的手工业发展,大量加工后的废料成为了陶器配釉的廉价材料 。 因而刺激了石湾陶业的大发展 。 此时的石湾窑成功地仿制了全国各大名窑的釉色,并创制出独具特色的窑变釉 。 此期石湾窑的产品除畅销两广地区外,还行销海外 。 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 。 "从东南亚诸国传世的大量石湾陶产品中,包括华人建筑用陶和收藏品,可得到实物的证明 。 此外,15-16世纪盛行于越南的多彩釉陶瓷器,以佛教祭器为主,胎体厚重,装饰手法以阳刻、贴塑、雕刻等技法为主,在牙黄色底釉上加黄、绿、蓝、红等彩釉,其总体风格与石湾窑产品极为接近,反映出两地陶艺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