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有哪些“冒牌”中国菜?( 二 )


“拉面”本身, 其实也是日语发音的音译 。 在日语中, 拉面以假名的形式书写, 据信是音译自广东话中的“捞面”、“老面”或“卤面” 。 但无论哪种面条, 日本拉面在用料、工艺和注重汤头口味方面, 至今仍然保留了中国南方面食的不少特色 。
中式烹饪技法结合日本当地的食材与口味, 也创造出一系列当地原创的“中国美食”,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天津饭” 。
在日本的中华料理中, 天津饭是一道“名菜” 。 它就像另一种版本的蛋包饭:将蟹肉和鸡蛋摊成蛋饼, 盖在米饭上面, 再浇上一层厚重的芡汁 。
虽然以天津为名, 但中国的天津却并没有这种食物 。 真要在中国食品中给这道菜找一个亲戚的话, 广东的滑蛋虾仁似乎是更接近的选项 。 关于这道菜品的由来, 流传广泛的说法是来来轩的第三代店主在二战结束后, 迫于食品匮乏而创造出来的 。 之所以叫天津饭, 是因为用了天津小站米 。
川菜先打入日本, 接着才是上海菜
拉面和天津饭, 构成了日本人对中华饮食的早期认知, 但能将日式中国菜与其他海外中华饮食区分开的, 是其齐全的种类 。
事实上, 日本人对中国菜的认知, 同样是以中国东南西北各个地区饮食特征划分出的四个菜系 。 和中国传统认知的菜系体系不同, 日本人将中国料理, 划分成了四川料理、北京料理、广东料理和上海料理 。 但这二者不能简单画上等号, 比如北京料理涵盖的地域还包括了中国东北, 而上海菜的范围除了扩大到了福建和江西之外, 其特色也被一个字总结了起来:“甜” 。
截然不同的菜系分类, 和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日之间的特殊历史有关 。
把粤菜带入日本的, 是19世纪末前往日本从事苦工的广东人 。 前文所述的拉面和天津饭, 从口味和制作方法上看, 的确保留了粤菜的痕迹 。 而包含了东北菜在内的北方菜, 则在二战前后, 借由侵华日军和伪满洲国的日本移民, 摆上了日本人的餐桌 。
川菜和上海菜进入日本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 。 上世纪60年代, 来自香港的川菜厨师陈建民首次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上教授川菜做法 。 麻婆豆腐、干烧虾仁等四川菜从此成了日本家庭的家常菜 。 至于上海菜, 更多集中在高档中国餐厅当中, 掌勺的大厨多是改革开放后前往日本发展的上海厨师 。
不过, 日本的“中华料理”已经和国内原版的菜肴相去甚远 。 比如麻婆豆腐, 常见的日本做法中很少使用郫县豆瓣酱和花椒 。 为了保持原版麻婆豆腐的色泽和辣味, 番茄酱和胡椒粉反而成了常用的调味料 。 其他日本流行的中国菜, 大多经历了类似的改良, 口味变得偏甜 。
为什么美版宫保鸡丁是甜的
“将腌好的鸡肉切丁, 与橙子或橙汁、姜、蒜、鸡汤、糖、食用油、玉米淀粉、盐和辣椒一起炒出来的菜肴, 经常使用烤花生作为配菜 。 ”这是英文版维基百科上, 对宫保鸡丁的介绍 。
当然, 是美式宫保鸡丁 。
酸和甜也是美式中餐的主味 。 另外一道常见菜“左宗棠鸡”, 则是在炸好的鸡块上浇上酸甜汁——如果把浇汁改成蘸酱, 这道菜就变成了麦当劳里的麦香鸡 。
但左宗棠鸡原本是台湾厨师彭长贵在上世纪50年代创造的新湘菜 。 据彭长贵回忆, 最初的左宗棠鸡“味厚, 酸、辣、咸”, 是典型的湖南口味 。 上世纪70年代, 彭长贵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附近经营彭园餐厅, 凭借这道菜吸引了贝聿铭和基辛格, 左宗棠鸡从此在美国一炮打响 。 但在后来, 为了迁就美国人的口味, 这道菜被改成了咕咾肉一样的口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