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只在女性中流传的神秘文字?( 二 )


【女书怎么用?】
关于女书的确切文献记载很晚才出现 , 仅仅是1931年和济印刷公司刊印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上册“花山条”一则 , 称在山上有纪念唐代谭姓姊妹的庙宇 , 每年5月 , 各乡妇女焚香膜拜 。 “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 , 似蒙古文 。 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 , 余未之见 。 ”

“女书”,只在女性中流传的神秘文字?

文章插图

由于女书文字通常写在纸上 , 待女书的所有者死亡 , 有些会随之下葬 , 也有些就遗弃掉 , 当柴火烧掉 。 现存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本子 , 看纸张的成分 , 可能在明清之际 。

女书并不用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 , 比如记账、修书信或写地契 , 而是用来写诗作歌 。 而今留下的女书文献无一例外 , 都是律诗的形式 , 七言或五言 , 写在扇面上 , 或写在精致的书册中 。
其内容大部分无关宏大叙事 , 偶有记录思想和历史的成分 , 总体上是村落女子交往谈及的话题 , 婚嫁、姊妹情、个体遭遇等等 , 言多以赞颂对方 , 自诉苦情为主 。 比如较早的一篇女书写道:“你亦出乡命中好父母双全哥一个 房中婶娘知情理 宽待你身本到头” 。
此地民风比较独特的地方是 , 女性之间有较活跃的交往空间 。 一般女性要在本村或邻村结交干姊妹 , 称为老同 。 有的女性在幼年既以由父母操办结交了“老同” 。 老同间也共享部分资本 , 在姊妹困难时时以救助 。 平时大家一起学习女红 , 到姊妹婚嫁时 , 要聚在一起帮着缝绣嫁衣 , 唱歌 。
姊妹结交的信函要专门以女书写 , 结婚的第三天 , 新娘的女性亲友姊妹要将写着女书诗歌的三朝书放入娘家礼盒专赠到新娘的婆家 。 它象征着新娘的教养 。 擅女书的女性被称为君子女 。
女人使用女书的活跃期一般在婚前和晚年 。 结婚到儿女长大之前 , 女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小世界 。 在传承上 , 女书多由隔代的长辈或姑嫂教给晚辈 。 母亲太忙 , 顾不过来 。 有时 , 家长也会花钱送女儿去跟老师去学女书 。 这大概是因为女书和女性的社交生活太紧密 , 不学会不好交朋友 。
自宋以降至民国 , 中国的女在公共事务上并无发言权 , 更无法书写历史 。 然而却不妨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一些补偿性的活动空间 。 比如女性有自己的节日和集会 。 《镜花缘》的描写可见一斑 。 由于江永的女性有女书 。 当地女人通过女书进行同性间的往来 , 分享知识、记忆 , 建构自我 。 当地的女性甚至用女书以律诗的形式写自传 。
“女书”,只在女性中流传的神秘文字?

文章插图

女书的修长字形或许亦与日常使用方式有关 。 据说当地女人多在膝盖上用竹篾蘸墨或锅底炭黑书写 。 另外 , 女书的字形与刺绣图案风格接近 , 故它也常出现在纺织品上时 , 有较强装饰效果 。

但是 , 为什么在江永这个地方会出现这种奇特的拼音文字 , 并且只在女性中流传?
【女书为什么得以流传?】
世界文字生长的历史中 , 文字演变发生于文明边缘 , 或两个文明交错地带的例子比比皆是 , 最经典的算腓尼基字母 , 将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加以改进 , 形成一套新的书写体系 。 如果这是易于诞生新文字的环境特征 , 江永的地理位置 , 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
从地图上看 , 江永大体是湖南嵌入到广西的一块 , 从属于永州 。 县城周围被五块山岭包围 , 潇水从西北穿城后转向东北 , 最终汇入湘江 。 在古代这里是汉族势力的边缘 , 与瑶族势力范围相接 。 当地瑶族分平地瑶和过山瑶 。 这里是瑶汉生活习俗互相渗透影响的地区 。 从字形来看 , 女书与附近瑶族人的文字近似 , 应有其影响的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