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 在上一阶段大量的 “犯罪心理片”中 , 由于缺乏深入专业知识的意愿和努力 , 推动故事的往往是编织、离奇的情节 , 刻意着墨的是人物的内心阴暗 , 强调的是外在动作性 , 把好莱坞的警匪套路加上中国公安内部矛盾即为成功不二法门!在这里 , 几乎看不见人文的关怀 , 看不出传统道德的熏染 , 也看不到温情的抚慰 , 片面呈现痛苦承受方的反应 , 用不高明的煽情来换取廉价的眼泪,将“心理剧” 导入到一个狭隘、片面的事实境地 。 然而当制度变天 , 这些人立即不知所措 , 茫然者有之 , 抱怨、喊冤者更有之 。
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 , 其创作手法也几乎都是无一列外地采取“大包容”式地制造悬念 , 故布疑阵 , 而后逐步“解扣” , 将制作模式人为地单一化了 。
犯罪心理 , 在心理学当中是重要的部分 , 但仅仅是一个部分而已 。 在五彩多姿、纷繁班驳的生活面前 , 我们当然不应该只关注事件外化走向极端的部分 , 更应该关注正常人生存中的心灵承载和裂变 , 这才是更大格局、更大手笔的“浮世绘” 。
三、全面引进专业心理知识 , 大利于题材的开掘和创作
本人认为 , 吸取心理专业知识 , 研究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心理题材作品 , 吸取他山菁华 , 假以时日 , 或许可以改观我国现实题材描写人物方面的诸多不足 。 这样的观点可能以偏概全 , 或许宽泛无当 , 而且艺术自有特定规律可循 , 跟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没有必然关系 , 对许多宏大叙事背景的故事恐怕是完全两个模式等等 。 但探索无罪 , 因此暂允许姑妄言之 。 笔者水平有限 , 更多的是设想一种尚不成熟的方法论 , 更加深刻的理性与具体操作思路本文无力企及 , 且当抛砖引玉 。
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疾病的大致状况 。
世界的使人致残或失去劳动能力的十大疾病中 , 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占据了半壁江山 , 而且还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 在一些地区 , 因心理障碍而自杀已经成为15-24年轻人的第二死亡因素 , 仅仅次于交通事故 。 仅以北京为例 , 2005年 , 北京市有关权威机构有两项调查显示:一、北京市青壮年有半数以上的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二、在京大学生有十万人之多患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
不久前的WHO西太区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上 , 来自日本的专家透露 ,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政府 , 已经承认:社会心理问题将成为政府最为严重的疾病负担 。
我们可以透过以上数字看本质 。 改革开放20余年来 ,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社会变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 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还是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 大致上 , 可以粗略概括为三个层面 。
首先是普遍意义上的心理躁动 , 民族即将全面腾飞来临之前的狂躁和不安隐隐若现 , 并有随时爆发的可能;国际政治的角力、历史的恩怨、战争的揣测使众多中国人承载着无法排遣的抑郁、焦虑 , “愤青”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其次 , 个体在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的同时 , 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 职业的变迁、家庭和婚姻的风波 , 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冲突 , 价值、文化的多元取向等等 , 压力和责任同步递增 , 使得广泛恐怖、睡眠障碍、强迫、嫉妒等症状滋长的可能与日俱增;最后是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 , 弱势群体的问题等显得特别突出 , 使极端心理出现频率较高 。 这些心理和行为适应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 给我们带来伤害的往往首先就是我们自己 。
推荐阅读
- 期盼清晰的中国人形象---浅论用专业心理知识"武装"中国影视
- 心理咨询师---缓解职场压力与自我调节的必备知识和技巧!!
- [精神科与心理科]关于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
- 盛夏饮热茶的好处
- 苗族婚礼习俗介绍(苗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 夜来香花的功效
- 龟背竹冬季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琴叶榕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喜欢明亮的散射
- 犬温热的症状、预防与治疗
- 犬食盐中毒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