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新的心理健康观?( 三 )


迄今为止 , 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 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 , 既有文化差异 , 也有个体差异 。 一般而言 , 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 , 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1、经验标准 。 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 , 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 , 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环境不同 , 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 。
同样的生活事件 , 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同 , 自我体验不同 , 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 2、社会适应标准 。 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 , 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 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事务的能力 , 而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 这便需要引起重视 。
3、统计学标准 。 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 , 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 这个标准更多的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 , 一般而言 , 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常模对照 , 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 4、自身行为标准 。 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 , 即正常标准 。
事实上 , 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 , 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 ,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 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 , 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 。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 , 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 , 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 , 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
【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新的心理健康观?】 有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 , 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 , 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 。 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 , 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 个体在这种状态下 , 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 其生命具有活力 , 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 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 。
据此 ,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 , 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 , 适应能力强 , 善于与别人相处 , 能较好的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 , 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 , 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 , 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 ,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 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 , 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 , 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 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