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日本的国宝茶具】1998年2月 , 笔者因筹办陶瓷展 , 前往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工作了一个星期 , 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及与日本同行的交流 , 了解了日本收藏中国陶瓷茶具的部分情况 。 在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中 , 有2件被指定为国宝 , 11件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 1950年日本制定了首部《文化遗产保护法》 , 规定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 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 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很多被列为国宝、重要文化遗产和重要美术品 , 其中就包括有为数不少的中国陶瓷茶具 。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收藏主要来自于旧安宅产业(株)的收集品 。 安宅产业的原会长安宅英一是一位极具艺术天分的收藏家 , 在他的指导下 , 安宅产业从战后的50年代就开始收集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陶瓷 , 至1976年时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 。 从1969年开始 , 就陆续举办陶瓷展 , 供公众参观研究 。 通过不断的捐赠与收购 , 馆藏品得到不断地充实 , 目前约有2000多件藏品 。 目前 , 该馆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 , 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东洋陶瓷宝库之一 。
该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在数量上仅次于朝鲜陶瓷 , 不仅量大、质精 , 而且品种多 , 时代跨度长 , 从东汉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 , 其藏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史上各个著名窑口的著名品种 , 既有充满宫廷趣味的官窑器 , 也有在传统鉴赏领域被忽视的民窑作品 。
油滴天目茶碗 , 口径12.2厘米 , 南宋建窑产品 。 碗内外壁釉面上散布着均匀密集的闪着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 , 浅褐黄色的碗沿釉色均匀整齐 , 貌似扣金工艺的装饰效果 。 碗外壁施釉不及底 , 可看见黑灰色的胎 。 此件油滴釉茶碗无论从造型还是油滴的形成效果 , 都可称是宋代建窑烧制的最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产品 , 因此它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 。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贵结晶釉之一 , 盛烧于风靡点茶与斗茶的宋代 , 以建窑产品质量最佳 。 它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 , 在烧制过程中铁氧化物聚集 , 冷却时形成饱和状态 , 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析出晶体 , 形成闪着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 。 油滴的形成对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 火候过急 , 氧化还原气氛控制不当 , 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为油滴 。 如果釉层过薄 , 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 , 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 。 由此可见 , 烧制一件完美的油滴釉产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 , 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 。 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 , 都是当时备受珍视的饮茶用具 。 不仅中国的达官贵人喜用它来斗茶 , 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睐 , 并由当时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 , 故此类黑釉瓷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瓷 , 是被日本收藏界认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制品 。 它对日本的茶道及陶瓷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日本15世纪的濑户窑所生产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制作的 。 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品 。 它最早的持有人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关白秀次 , 后流入位于日本京都的西本願寺 , 经三井家、若狭酒井家传来 。
木叶天目茶碗 , 口径14.7厘米 , 南宋时吉州窑产品 。 碗呈斗笠形 , 斜直壁 , 小底 , 圈足 , 是宋代流行的典型的茶碗样式 。 碗内壁黑色的釉面上贴一褐黄色的树叶 , 叶脉清晰可辨 , 惟妙惟肖 , 极富天趣 。 其装饰工艺是将天然树叶经腐蚀处理后 , 贴在素器上 , 施釉焙烧 , 树叶的形状及脉络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 。 这种装饰方法是宋代吉州窑独特的创造 , 经常装饰于黑油茶盏的内壁上 。 有单片树叶的 , 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 , 或残叶稀疏 , 或满叶铺地 , 在黑色釉面的映衬下 , 好似水面上漂浮的片片落叶 , 颇合文人情趣 , 使之在品茶之余 , 也收获了一份诗情雅韵 。 此件茶碗也是一件流传有序的收藏品 , 经加贺前田家传来 , 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
推荐阅读
- 无土扦插的茶花应怎样管理
- 纯正紫砂鉴别的方法
- 文竹和武竹的区别
- 蓝雪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茶道文化 品饮艺术的划时代变化
- 日本茶道是“去中国化”的结果
- 千叶吊兰叶子都黄了,千叶吊兰叶片发黄的原因
-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饮茶之道
- 植物碰碰香的养殖方法,光照充足是碰碰香生长
- 中国茶道的诞生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