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四 )


写的是夜之静 。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 。
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萝 。
写的是心之静 。
在茶道中, 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 古往今来, 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 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 。 因为静则明, 静则虚, 静可虚怀若谷, 静课内敛含藏, 静可洞察明激, 体道入微 。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 除却静字无妙法” 。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 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 它不讲形式, 不拘一格 。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 同时,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 他们中在“茶之珍”, 意在炫耀权势, 夸示富贵, 附庸风雅 。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 托物寄怀, 激扬文思, 交朋结友 。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 参禅悟道, 间性成佛 。 道家讲茶道, 重在“茶之功”, 意在品茗养生, 保生尽年, 羽化成仙 。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 重在“茶之味”, 意在去腥除腻, 涤烦解渴, 享受人生 。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
参与中国茶道, 可抚琴歌舞, 可吟诗作画, 可观月赏花, 可论经对弈, 可独对山水, 亦可以翠娥捧瓯, 可潜心读《易》, 亦可置酒助兴 。 儒生可“怡情悦性”, 羽士可“怡情养生”, 僧人可“怡然自得” 。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 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 而一旦论道, 则比执著于“道”, 追求于“真” 。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 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 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 说话要真诚, 新静要真闲 。 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 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
1.追求道之真, 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 达到修身养性, 品味人生之目的 。
2.追求情之真, 即通过品茗述怀, 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 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
3.追求性之真, 即在品茗过程中, 真正放松自己, 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 放牧自己的天性, 达到“全性葆真” 。
爱护生命, 珍惜声明, 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 更畅适, 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 做到“日日是好日”, 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
【中国茶道精神:清、敬、怡、真】高层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