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工工艺
1.采摘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 , 二是采得嫩 , 三是拣得净 。 每年春分前后开采 , 谷雨前后结束 , 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 通常采芽叶初展 , 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 , 叶形卷如雀舌 , 称之为“雀舌” , 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 , 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 , 可见茶叶之幼嫩 , 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 细嫩的芽叶 , 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 。 优越的环境条件 , 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 , 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 , 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 , 保持芽叶匀整一致 。 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 , 需费工2~4小时 。 其实 , 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 , 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 , 有利于品质的形成 。 一般5~9时采 , 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 , 做到当天采摘 , 当天炒制 , 不炒隔夜茶 。
2.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 , 当锅温190~200°C时 , 投叶500克左右 , 以抖为主 , 双手翻炒 , 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 , 历时3~5分钟 。
3.揉捻
锅温70~75°C , 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 , 边抖 , 边炒 , 边揉 , 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 , 条索逐渐形成 。 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 。 太松不利紧条 , 太紧茶叶溢出 , 易在锅面上结“锅巴” , 产生烟焦味 , 使茶叶色泽发黑 , 茶条断碎 , 茸毛脆落 。 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 , 时间约10分钟左右 , 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 。 历时12~15分钟左右 。
4.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 。 锅温50~60°C , 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 , 不时抖散 , 反复多次 , 搓至条形卷曲 , 茸毫显露 , 达八成干左右时 , 进入烘干过程 。 历时13~15分钟 。
5.烘干
采用轻揉、轻炒手法 , 达到固定形状 , 继续显毫 , 蒸发水分的目的 。 当九成干左右时 , 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 , 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 。 锅温约30~40°C , 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 , 历时6~8分钟 。 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
6.炒制
手不离茶 , 茶不离锅 , 揉中带炒 , 炒中有揉 , 炒揉结合 , 连续操作 , 起锅即成 。
二、品级分类
洞庭碧螺春的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 。 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 , 随级别降低而增加 。 即级别低锅温高 , 投叶量多 , 做形时用力较重 。
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 , 条索细长 , 卷曲成螺 , 身披白毫 , 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 , 香气浓郁 , 滋味鲜醇甘厚 , 回甘持久 。 伪劣的碧螺春则颜色发黑 , 披绿毫 , 暗淡无光 , 冲泡后无香味 , 汤色黄暗如同隔夜陈茶 。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 , 据清末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 , 不易得 , 则苏之天池 , 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 。 可见 , 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 。 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 , 满身披毫 , 银白隐翠 , 香气浓郁 , 滋味鲜醇甘厚 , 汤色碧绿清澈 , 叶底嫩绿明亮 。 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 。
三、春茶分级
碧螺春分7级 , 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 , 茸毛逐渐减少 。 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 , 螺旋形 , 浑身毛 , 花香果味 , 鲜爽生津 。
推荐阅读
- 碧螺春和龙井茶哪个好喝?
- 洞庭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 碧螺春深度解析
- 什么是古法碧螺春?
- 碧螺春茶的储存方法
- 怎么冲泡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的喝法
- 洞庭碧螺春茶的等级标准
- 阳羡雪芽茶有怎样的生长环境?
- 富贵竹10根怎么编好看,4个步骤让你编出好看的
- 什么是潮汕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