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六朝青瓷耳杯
这件越窑青瓷耳杯、托 , 由杯和托组成 , 是六朝时期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 杯整体呈耳形 , 两端微翘 , 最长口径为15.7厘米 。 直口斜腹 , 腹浅 , 两侧有近长条扶手 , 以便于端持 。 底平 , 无足 。 托呈浅盘状 , 较大 , 亦无足 。 杯和托均为一色胎釉 , 胎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 , 质地
文章插图
坚硬细致;釉色为青灰色 , 釉汁纯净 , 且有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 , 整体显得古朴敦厚 。 陶瓷学家一般认为:六朝耳杯 , 多承汉代陶、铜耳杯 , 三国、两晋时的耳杯 , 腹浅、底小 , 而东晋时的耳杯 , 两端稍向上翘 , 南朝时上翘部分逐渐减少 , 隋唐时消失 。 结合越窑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等特点来看 , 这套杯、托很可能是东晋时的作品 。 这件青瓷耳杯、托 , 是具有六朝时代特征的越窑早期茶具的稀世珍品 , 对研究我国茶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6、唐釉下彩执壶
这件釉下彩执壶 , 出土于1975年湖南省望城县长沙窑址 , 属晚唐至五代制品 。 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长沙窑釉下彩执壶 , 高21.7厘米 , 口径8.0厘米 , 为灰白色胎 , 青黄色釉 , 撇口 , 矮颈 , 椭圆形腹 , 平底 , 低圈足;腹的一侧有管状短流 , 与此相对的一另一侧有长曲形把手;
文章插图
壶身通体彩绘 , 用褐绿相间的联珠纹组合成重叠山峦图案 , 画面显得洒脱奇特 , 颇有变化 。 整件作品 , 无论是造型 , 还是装饰 , 使人有拙朴其外 , 秀慧蕴内之感 。 长沙窑产品以茶具、酒具等饮食器具为主 。 釉下彩绘 , 是长沙窑的首创 , 它突破了以往茶具的单一釉色 , 又为以后茶具釉下彩的发展开了先河 。 长沙窑釉下彩执壶 , 在茶具发展史上 , 具有深远的意义 。 唐代壶的造型之多 , 长沙窑是首屈一指的 。
7、唐金银丝结条笼
为唐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时供宫廷使用的茶具之一 。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存于陕西法门寺地宫 , 历时1100余年 。 为唐、宋及及其以前特有的贮茶器具 , 用于烘烤饼茶 , 以利煎茶之前将烤过的饼茶碾成细末 。
金银丝结条笼呈椭圆筒形,通高150厘米 , 145厘米 , 宽10.5厘米 。 笼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 , 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 。 盖面隆起 , 盖的顶端装饰塔状丝织物 。 盖的面与沿的棱线 , 用金线织成小圈 , 连珠一周 。 盖沿和笼体上沿均为复层银片 , 成子母嵌接 。 笼体的下沿边有四个盘圆圈足 。 每个足 , 饰成狮头形 , 足与笼体相接 。 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 , 宽0.5厘米 , 厚约0.2厘米 , 长20.0厘米 , 编织于椭圆形长径两侧的笼体外缘 。 盖与提梁之间 , 用银链相连 。 整个笼子 , 通体剔透 , 工艺精巧 , 是罕见的茶具珍品 。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 , 开列的民间28种专用茶具中 , 并未提及茶笼 , 表明在民间 , 乃至僧侣、墨客饮茶 , 对于贮茶、炙茶器具还不甚讲究 。 而唐金银丝结条笼的出土 , 为研究中国茶具的发展 , 尤其是贮茶器具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8、唐鎏金壶门座茶碾
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 。 根据同时出土的地宫藏宝《物账碑》记载:"茶碾子"为"新恩赐物" , 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封入地宫 , 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 , 煎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末 , 方可煎煮 。 茶碾用于煎茶碾茶用 。
推荐阅读
- 23 茶具
- 22 茶具
- 24 茶具
- 如银似雪的邢瓷茶具
- 景德镇御窑茶具与清宫茗饮风尚
- 碧螺春怎么泡?用什么茶具泡碧螺春最好?
- 饮茶的方法---按茶具分
- 金属茶具的特色
- 茶具种类——瓷器茶具
- 唐代茶具瓷器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