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之名有何来源?起于何时?( 二 )


“茶岭”老茶树当地目前种植的茶树 , 实地查看 , 当属原种六堡茶树 。
李庆林先生介绍这里说我们“吃饭的那个村叫旺洞 , 爬的那个山叫旺洞界(茶岭) 。 但在300年前这个村还是荒芜人烟的 , 而在它前面的小村庄——下冲己有人居住 , 并开始采摘旺洞岭原生茶制茶” , 李庆林先生说:“我估计 , 旺洞岭也属下冲范围 , 因当时旺洞尚未有人居住 , 现今下冲还有200多亩山地在旺洞界上 。 ”
二是从苍梧文化学者、也是土生土长的广平人黎军先生处得知:“广平还有另一处叫“虾斗冲”的山冲 , 该冲极深长 , 有梯级水塘从冲口叠连至冲笃 , 共72张 , 清末以来一直养鱼 , 产虾极多 , 当地人群汇该冲以竹蔑织成的虾狗(又称斗)装虾 , 故得名 。 冲两面坡岭过去多野生茶 , 亦或人工种植过 。 但因世纪沧桑 , ……茶业亦沉落了 。 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造田造地 , 茶资源更毁了 。 ”
从以上信息推测(期待苍梧及梧州政府有关部门的后续调查信息) , 广平乡规模化加工制作“虾斗茶” , 应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断掉啦 , 有点可惜!
古长行即今日的广平乡 , 产“虾斗茶”推测应该属实 , 从苍梧县志和当年广生祥茶票看 , “虾斗茶”亦当属上品茶 。
“虾斗茶”、“岗茶”和“六堡茶”一样是目前的六大茶类的黑茶类吗?
“虾斗茶”肯定是的 。 前面已经提到 , 李传武先生的太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广平茶厂的工人 , 她叙述当时茶厂做茶的工艺 , 和我掌握的“虾斗茶”工艺近似 , 与目前六堡茶的地标和国标基本一致 , 只存在制程细节的个性化差异 。 “岗茶”我本人没有见过 , 也没有什么资料 , 但按照梧州区域的气候特点推测 , 应该也是黑茶类 , 因为这一带按照目前六堡茶的地标和国标加工制作茶叶 , 才最合天地之道 , 法阴阳之理:北回归线横贯梧州区域 , 常年温度高、湿度大、多雨 , 山里人最方便的加工茶叶的方法 , 就是目前六堡茶地标和国标里的方法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479—2014》的《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第2-3页
那么 , 广生祥当年为什么从六堡选料做“虾斗茶”呢?(这个弯子绕的有点远 , 但愿大家没有被绕晕!)
我推测起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志书上记载的六堡的料“味厚” , 这一点我本人也有切实的感受;二是六堡当年外运(主要往港澳东南亚)茶叶比这一带的长行和岑溪更便利 。
方便的水上交通 , 优良的原料和丰富多彩的工艺 , 成就了一代茗品六堡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 梧州区域弃“虾斗”、“岗茶”而用“六堡” , 是有彼时六堡茶比其它两个影响更大之故 , 抑或还有其它因素?比如计划经济的需要?仅仅就我了解的“虾斗茶”做个分析:当年长行虾斗冲的“虾斗茶” , 选料精细 , 一般只选春社时令的“茶谷” , 先萎凋后罨堆 , 汤红味甘 , 故志书有“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之载 , 是当年主要供销社会上流的茶品;而多贤乡六堡区域内 , 则是一年四季的“茶谷”、“中茶”、“老茶婆”各种料都选用 , 工艺亦丰富多彩 , 普罗大众市场其中特别是港澳东南亚市场 , 对六堡这个茶区的茶认知更多;六堡茶区 , 因料内质好、量大 , 适宜各种工艺 , 加上有便利的水路交通 , 广生祥在六堡选料做“虾斗茶”当有其必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