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以前的饮茶 , 属于粗放煎饮时代 , 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 到了唐宋以后 , 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 , 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
至宋代时 , 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 , 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
宋代斗茶时 , 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紫砂壶 , 并碾成细末 , 放入烫好的茶盏 , 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 , 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 , 边转动茶盏 , 边搅动茶汤 , 使盏中泛起汤花 , 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 最后再品尝汤花 , 俱佳者获胜 。 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 , 比赛茶汤的色、香、味 , 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 北苑茶叶质量优良 , 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 。 至北宋太平天国初 , 为有别于民间产茶 , 特置“龙凤模” , 以龙凤为型 , 制成团茶 , 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 , 色、香、味均为上品 , 名冠天下 。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 。 “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 , 创制人为丁谓 , 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 , 创制人为蔡襄 , 福建仙游人 。 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 , 因其技巧性强 , 趣味性浓 , 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 , 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 , 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 , 改蒸为炒 , 改碾为揉 , 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 , 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 , 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
元代时 , 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 , 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 , 名日“蒸青散茶” 。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 茶叶的品饮法 , 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 , 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 , 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 “取初萌之精 , 吸泉至鼎 , 一瀹便啜” , 世代流传至今 。 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 , 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 , 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 。 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 , 约有上百篇之多 。
至清代 , 乡村市肆茶馆林立 , 饮茶之风盛于明代 , 茶叶成为珍品 , 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 , 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 清道光年间 , 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 , 并出现了白茶 , 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从而在制茶方法上 , 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
【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清代不论公事来往 , 还是私家应酬 , 客来献茶 。 端茶送客 , 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 。 江浙广川等的茶馆 , 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 , 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 , 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 , 乡土风味浓郁 , 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 晚清时 , 更有一班落魄旗人 , 仍将饮茶装璜门面 , 在人前夸耀示富 。 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 , 竹炉汤沸初更红 。 寻常一样窗前月 , 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

茶叶的种类 茶的历史 茶马古道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茶道文化 中国茶道 日本茶道 茶道知识 茶文化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