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之乡”安化县有多条茶马古道 , 而其中的洞市茶马古道尤具特色 。 春末的一天 , 我们来到洞市 , 见识了神奇的茶马古道 , 也耳闻目睹了它的变迁 。
【“茶叶之乡”安化-茶马古道】洞市地处雪峰山系东端 , 西南部与新化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依偎 , 一条发源于大熊山的小河―――麻溪穿越其境 , 直达资江 。 麻溪河有个暗流奔涌、深浅难测的“三门洞” , “三门洞”附近有繁荣的集市 , 洞市因此而得名 。 它历史上是一个大乡 , 几年前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 , 现为该镇的一个管区 。
从安化县城驱车20多公里到洞市境内 , 一路水泥路面 , 车辆畅行;一路青山绿水 , 景色迷人 。 陪同我们采访的 , 是退休老教师、当地“博士”陶稳固和洞市管区资深负责人陈建文 。 他们的翔实介绍 , 我们的实地察看 , 让洞市茶马古道的历史和现状一一凸现 。
车到洞市的金田村 。 河水清澈透底的麻溪穿村而过 , 溪边有千年古寺“钟灵寺” 。 此寺与南岳山的寺院一脉相承 。 历史上 , 这里是茶马过往之地 , 茶客路过此处 , 往往要进香拜佛 , 因而寺里香火旺盛 。 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 , 有个曾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 。 紧靠此祠的干溪村 , 有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 。 陶澍在任期间曾来这里祭祖并会见宗亲、视察茶叶产业 , 其护卫官刘龙、李豹曾在此展示神奇武功 。 眼下 , 祠堂和陶澍祖坟基本完好 。
从金田南行至锡潭村 , 离公路100多米处 , 有一座壮美的风雨廊桥横跨麻溪 。 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桥头 , 镶嵌着“永锡桥”3个正楷繁体大字;桥长80余米 , 桥墩由青石浆砌 , 桥身全由木材构成 , 桥身上方盖着古朴的青瓦 , 可避雨雪风霜 。 此桥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建成 , 旨在方便来自新化的运茶人马和其他人过河、歇息 。 工程历时6年 , 耗资巨大 , 牵动安化、新化二县九乡百姓 , 可谓当时的“重点工程” 。 如今 , 此桥已列为安化县的重点保护文物 。 其建筑质量之优、桥身之长、保存之好 , 在全省罕见 。 只是 , 由于附近就有公路 , 这里已不是交通要道 , 显得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 。 但守桥老人说 ,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 , 这里已开始“热”起来 。
展现在眼前的洞市村 , 原是洞市乡政府所在地 。 村里的洞市老街 , 有一条长达一华里的青石板路 。 这里曾是新化县多个乡镇的人们来安化的必经要道 , 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 。 新化的茶马是通过三条山道进入洞市乡境内的 , 而洞市老街是“三道归一”之处 。 远近茶客到了这里 , 肯定要餐宿;要根据市场行情 , 决定自己所运茶叶是在此抛售还是继续外运;如果继续外运 , 是雇请竹筏通过麻溪水运 , 还是继续陆运 。 这样 , 加上其他商贾 , 洞市老街就热闹了 。 据传 , 从明朝至解放后一段时间的数百年里 , 这里商贾云集 , 店铺如林 , 运输茶叶和其它商品的竹筏最多时达两百多条 。 而老街上的贺家祠堂 , 有时竟也作为临时客栈和茶叶仓库使用 。 在这里 , 我们巧遇到某私营茶厂的吴厂长 。 他父母一辈子在洞市老街工作 , 他本人在老街长大 , 后来当上了国营大茶厂的厂长 , 前些年辞职 , 开始经营国内外闻名、安化独有的“千两茶” , 干得有滋有味 。 他加工“千两茶” , 就在贺家祠堂 。 据他和其他知情人介绍 , 上世纪80年代的洞市乡 , 乡里有茶场 , 村村有茶场 , 茶园总面积有两万亩左右;而现在 , 只剩下了寥寥数亩 。 那么 , “千两茶”的原料从何而来?答案是:“千两茶”正好需要野茶、荒山茶 , 废弃的老茶园可为“千两茶”提供原料 。 真可谓失之东隅 , 收之桑榆 。
推荐阅读
- 紫砂壶的“火气”
- 解析“百两茶”与“千两茶”的名字由来
- 千两茶、茯砖茶被正式列入国家“非遗”
- 专用洗发液洗出“香气狗狗”
- 绿茶为什么会有“茶中君子”的美誉?
- 冬季养生的“茶疗”方法
-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 什么会造成茶的“回甘”
- 狗狗毛发修剪的注意事项
- 狗狗穿冬装 当心保暖过度“捂”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