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自由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论出版自由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论出版自由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文章插图
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情绪仍在激动之中 。约翰.弥尔顿的博才多学,激情慷慨深深的感染了我 。一遍阅读下来,弥尔顿的思想的精髓未完全的消化,但仍颇有感想 。《论出版自由》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64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法案 。该法案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在著作横空出世之前,弥尔顿的一些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多次被检查人员打回,并对他做出了处罚 。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并痛切陈词 。他指出这项法令的订立时诸位不属于承认的 。此外,他还强烈的说明这项法令会使人们的日趋愚钝,宗教与世俗界的学术中的发展也会受到妨碍 。它的存在的唯一的作用只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他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的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 。对此,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坏书同坏肉做比较 。坏肉,即使使用最合卫生标准的烹饪方法,他也不能产生什么营养 。而坏书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不同:他对于一个谨慎而明智的人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帮助他善于发现、驳斥、预防和解释 。这样把一切检查员认为不可以出版的书籍扼杀,这着实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被禁止出版的书往往是关于渎神、无神论的,这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与其将它扼杀在摇篮中,还不如拿出来杀一儆百 。雅典普罗塔哥的实例就是很好证明 。普罗塔哥在他的《论神》一书中开头便说他不知道“有没有神的存在” 。于是此书便被阿留坡阁下令焚烧了 。烧掉的不仅仅是他的书,一些蠢蠢欲动的无神论者铤而走险的思想也被禁绝 。他还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 。他认为书不是死的,他非但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而且还跟作者一样的活耀 。他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一不小心,误杀一个好人跟误杀一本好书会一样的容易 。但是,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理性本身 。一本好书是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的熏制珍藏,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 。扼杀一本后果是失去一个真理,而把这种扼杀放在出版界,就会造成一场大屠杀 。真理不能在恢复 。因此,对于书籍的出版得万分的小心 。在提出观点的同时,弥尔顿还对严格的审批制和检查员们进行了猛烈的讽刺攻击 。当时的出版物出版必定在文章旁标注某某某批准,一连大串 。看去十分的滑稽可笑 。作者虽然作品得到了出版但是毫无尊严可言 。弥尔顿在与出版商的谈话中层这样问到:“试问谁可以保证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呢?”出版商答道:“国家可以,先生 。”然而,国家真的可以么?国家之限于把检查员挑选出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被选出来的检查员可能比一般的人更贤明,可是面对每天那么多待审查的书籍,他能保证在特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制定的书籍吗?若是洋洋洒洒几千页的手稿,那就更加难了 。错误的批注也在这个时候产生 。单纯的让几个有学识的人去评定,还不如放手让雪亮眼镜的群众来下定论 。这些都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立下了不朽功绩 。还有很多的精辟分析辩解不能一一罗列 。弥尔顿在书中淋淋尽致的展现了自己清教徒的虔诚,时不时的引用宗教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样 。他的中心论点: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虽然立场不是代表他所谓的一切人民,但是丰富了文章的生动性 。全书的语言尖锐,但不是幽默,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