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出自哪首诗?

这一句出自清代的彭端淑写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 。
原文选段: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释义: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出自哪首诗?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 。
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 。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 。
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 。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 。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
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出自哪首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