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侯王的谥号里,那些是美谥,那些时恶谥?


古代诸侯王的谥号里,那些是美谥,那些时恶谥?

文章插图
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中谥;后者称为下谥,恶谥;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 。悫:诚实 。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 。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 。《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 。该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弑当年,唐高祖李渊强加的 。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 。“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 。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
【古代诸侯王的谥号里,那些是美谥,那些时恶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