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解析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全诗

刘昚虚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留下来的诗并不多,《全唐诗》共收入了十五首 。
郑处晦《明皇杂录》把他和王昌龄、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说是“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诗纪事》引) 。
严羽也把他与沈宋、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韦应物并举,称之为“大名家”(《沧浪诗话·考证》) 。
殷璠撰《河岳英灵集》,别择精严,而选录其诗多至11首,说他“情幽兴远,思苦语奇 。忽有所得,便惊众听” 。
他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词意垦挚 。
其诗题材、体制以及意境也与孟颇近似,而清微淡远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则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径 。
《阙题》这一首诗据说原来不是这个标题,后来不知怎么就失落了 。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了题目,听说是后人给安了“阙题”这个题目,可能这个起题目的人也应该算是半个诗人,题目起得好 。
“阙题”如同无题,一意为本诗丢失了题目就谓之“阙题”吧,二为本诗立意甚高,诗在相外又不失其法度,故难以为本诗起题,不如索性谓之“阙题”乃耳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解析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全诗

文章插图
诗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是写作者所居山中别墅之幽美环境,而通向它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足以说明山居别墅立于白云之颠,高峻而幽远 。
山路与溪水相伴,与春色尽染,青溪行不尽,花锦悠悠长 。这是字面的意思 。
但我的理解,此句用词固然很美,但它的高级之处,不在意境之高超,而在禅境之悠玄 。“道由白云尽”之“道”自然有“山道”的意思 。
或者说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山道”,但写诗也好,读诗也好,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叫作“工夫在诗外”,“道由白云尽”的“道”字,何尝不是指“道”呢?
“道”是什么?实际上,“道”的原始意义,最初就是指西周时期人工修筑的从周地(原镐京)到成周洛阳的大道 。
老子在《道德经》道篇中所讲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里的“道”,就是指这个意思 。
老子认为,人工修筑的大道,并不是永恒之道 。名,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的代称,但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名称 。
在名之前才是事物之初始,在万物取得了名之后,才生成区别 。在这里,老子的意思是,理解永恒的“道”,并不像人工修筑的从镐京到洛阳的大道那么简单 。
它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它是一种无相之相,“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
它是一种冲虚的存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象无形”“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刀山 。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这些都说明道是具有冲虚性的 。写诗亦然 。司空图在《诗品》中就提出一个观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这里的“象”,指的是物象,迹象;“环”,指的是道,象征冲虚 。
庄子就说过“彼是莫得其耦,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
这里的“枢”“环”就是指道的冲虚性,人一旦掌握了这种冲虚性,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才能以应无穷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解析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全诗

文章插图
就是强调诗歌意境的妙处在其虚的部分上 。司空图认为,诗境的创造必须由实出虚,充分发挥虚的部分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拘泥于具体描写的实的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