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歌送别原文、作者( 二 )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 。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 。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 。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 。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 。“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 。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 。“鲸鲵唐突留馀迹 。”“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 。“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义同触犯 。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 。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 。”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 。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旅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客游云梦,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他此后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在湖北一带“蹉跎十年”,曾因结识荆州长史韩朝宗而作散文《与韩荆州书》 。
作者 【赤壁歌送别原文、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