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雷火灸的常用穴位( 三 )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 。)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 。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 。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 。)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 。年老之人,则常有之 。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 。)
阴痿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 。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气海(见劳伤 。)大椎(见尸厥 。)
臌胀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 。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 。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 。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 。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 。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脐上二寸 。) 气海(见劳伤 。)期门(见喘症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 足三里(见痿症 。) 行间(见尸厥 。)
肿满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 。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 。以上诸肿,宜灸内庭 。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
症瘕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 。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 。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 。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 。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 。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气海、天枢(并见劳伤 。)
痃癖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 。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 。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见臌胀 。) 足三里(见痿症 。)
疝气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 。时俗统称为小肠气 。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 。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 。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
伏梁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 中脘(见喘症 。)
奔豚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
脚气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 。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 。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 。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 大敦(见尸厥 。)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 。其因痰饮者,灸上脘 。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见劳伤 。)胃俞(见臌胀 。) 足三里(见痿症 。)
噎膈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 。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 。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 足三里(见痿症 。)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 。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 。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 胃俞(见臌胀 。) 足三里(见痿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