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古时,并非人人都能入学,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好学校 。如:国子监的小学,面向的就是官员的子弟 。
那时,没有中考的说法,读完小学,直接大学 。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也要三年 。
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 。但即使在国子监读书,也只有50%名额可以读大学 。
在宋朝,宋徽宗期间颁布过一条“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新生当然都在“外舍”,成绩好的会进入“内舍”,考试再好的就是“上舍” 。
但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使得“三舍法”一度成了当时全国小学的模式 。不过,该制度很快遭人抵制,这不是变相将学生强行排出了“三六九等”吗?
可见,不止是现代,古代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很严重 。
文章插图
元朝时期,学校教育发展迅猛,至元28年(1293年),全国共设有学校21300余所 。到了明清时期,义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因为,义塾是免费的,所以解决了穷人家小孩上学的问题 。
今人读书,看似升学压力大,但看古人,在科举时代即使生于官宦家庭,没有货真价实的本领,毕业都是问题 。
当然,他们是可以花钱捐官的 。
推荐阅读
- 古代封狼居胥的四个人 历史上封狼居胥的人有几个
- 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在什么地方 曹魏的首都在哪里
- 宋江主要事迹概括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 三国蜀汉名将简介 三国蜀汉传人物的历史故事介绍
- 燕青和李师师在一起了吗 水浒传燕青和李师师的结局
- 鸡骨草的种子可以吃吗
- 桉树味道好闻吗
- 茉莉花味道好闻吗
- 人参能活多少年
- 介绍一种浇茶花的自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