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极地科考的中国力量( 二 )
2 覆盖“海陆空”的立体保障
装备类型越来越多,中国元素越来越多
每次前往南极,“雪龙”号都要带上不少东西 。这一次,包括装载机、耐低温极地光伏发电设备等在内的一批“中国制造”装备随船征战南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近年来,在越来越多先进新装备的助力下,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已建立起“海陆空”立体推进的格局 。
在海上,破冰船作为交通和承载工具,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2019年7月,继“雪龙”号之后,我国极地科考队伍迎来第二艘破冰船——“雪龙2”号 。当年10月,“雪龙2”号与“雪龙”号一起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实现“双龙探极” 。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首艘具备双向破冰能力的破冰船 。超强的破冰能力,让更多的科考设施、补给物资得以运入南极陆缘冰区和南极大陆,许多过去无法到达的海域如今也可以进入 。
在陆上,各类耐低温、抗风的车辆装置组成陆上车队,为物资运输、冰盖探路等工作提供保障,光中山站就有30多辆车 。“南极2”号全地形车被工作人员们称为“南极公交车”,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该车生产单位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吕黔介绍,“南极2”号车体装配了像坦克一样的履带,耐磨性高,有水陆两栖的性能,在-41℃的低温下也能启动 。车厢内装有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科研人员在户外作业也不会挨冻 。
“我们要依托于中国工业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进我们的工作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极地科考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装备类型越来越多,从车辆到发电设备、到材料都是由中国生产 。我们还有移动科考站,全部建在雪橇上面,这是为南极专门设计的装备,都是由中国生产的 。”
2017年,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加入了极地科考装备队伍,自此极地考察开始迈入“航空时代”,极大提升了中国在极地开展科研、运输和救援等工作的能力 。当年1月,“雪鹰601”从中山站起飞,用时4个多小时,抵达1000多公里外的昆仑站 。在此之前,科考人员乘雪地车从中山站前往昆仑站,需要近20天 。
3 日益完备的科研条件
观测采样范围扩大,现场科考能力提升
中国极地科考队每次出征,都带着不同的科研任务 。此次南极科考,重点在大洋地区 。
科研工作者们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 。
在极地严酷复杂的环境中,想要取得科研成果离不开先进科研设施的支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业务处(筹)副处长陈留林坦言,近年来,从科研监测规模,到技术手段,到参与任务的科研人员比例,再到管理模式等,我国极地科考都有了长足进步 。“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到大气激光雷达,再到水下机器人、探冰机器人……先进的技术装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基地去了,我们研发的无人冰站,可以直接抛到浮冰上,随着海冰漂流,实现超过一年时间的长期无人观测 。即便是在漫长的极夜期间,它也依然可以进行各种参数的观测 。”
在众多的科研设备中,采样工具对于科考有着重要作用 。南极冰芯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但想要钻开厚厚的冰盖取出来却并不容易 。目前我国已拥有深冰芯钻探的“三大钻”——深冰芯钻探系统、冰架热水钻和冰下地质钻,钻探深度可超过100米,凭借这份实力,中国已成为国际冰芯科学研究组织的重要成员 。
推荐阅读
- 奋斗者|在深渊科考的“奋斗者”
- 奋斗者|“奋斗者”号深渊科考一年不负众望
- 雪龙|“雪龙2”号出发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
- 中山大学|我国最大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正式投入使用
- 以史为鉴的意思(以史为鉴是什么意思)
- 微生物多样性|中科院南极科考出征探秘三极微生物
- 载人潜水器|挺进万米深蓝,拓展深海科考
- 渔业资源|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科考完成
- 本科考完后考什么(本科再往上考是什么)
- 科考|“海斗一号”跨入万米科考新阶段